Workflow
历史文化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央广网· 2025-06-24 04:16
城市更新政策导向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目标是打造更健康、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1] - 2024年中央出台《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部署八大任务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功能完善、文化保护等[4] - 住建部指出城市更新可拉动投资消费、扩大内需,对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具有双重意义[4] 老旧小区改造进展 - 沈阳市2023年谋划489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519亿元,重点改造老旧小区及管网[2] - 辽宁沈阳长安小区通过水电热等基础设施改造,冬季室内温度显著提升,居民满意度高[1] - 全国2024年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万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2] 智慧化与基础设施升级 - 太原市部署智慧管网监测系统,实现排水问题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警的转变[3] - 太原新建路改造工程加装传感设备,实时监测雨污水液位以优化防汛调度[2][3] - 北京白塔寺区域通过智慧治理手段推动文商旅融合,提升街区活力[3] 文化保护与业态创新 - 北京西城区白塔寺区域通过风貌修复和业态升级,打造"城市漫步"新地标[3] - 地方政府引入"首店经济"策略,吸引游客体验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的结合[3] - 城市更新强调保护传统街区与古建筑,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3][4]
城市更新留住历史根脉
经济日报· 2025-06-03 22:18
城市更新项目进展 - 贵阳市观山湖朱昌片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安置房项目总建筑面积超31万平方米,含17栋高层住宅及幼儿园等配套,计划安置1800户居民,已完成施工即将交付[1] - 贵州省截至2024年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316个惠及67.93万余户,新开工棚户区改造6.72万套累计建成46.55万套,改造背街小巷5667条,建设地下管网18589.37公里[1] - 北京市2024年第一批、第二批城市更新项目计划清单共计2000余个项目,为一季度"开门红"提供支撑[2] 商业空间改造案例 - 南昌市青云谱区投资6750万元改造洪都夜巷文化商业街区,带动千余就业岗位,年销售额破亿元,成为南昌夜经济新地标[3] - 北京市朝阳区改造亮马河周边商业活跃度增长32%,打造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 - 贵阳市云岩区太平路街区通过贯城河串联历史文化遗迹和商业街区,实现生态景观恢复与经济活力提升[7] 文化保护策略 - 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要求控规实施管理需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塑造传统与现代协调的特色风貌[4] - 江西省拥有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4279处历史建筑,坚持"保护第一、修旧如旧"原则,完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建档[5] - 抚州市设立汤显祖国际研究中心,将传统小吃、非遗技艺转化为沉浸式文博体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双向赋能[7] 区域规划特色 - 北京市丰台区推进南中轴地区规划建设,长辛店老镇城市更新项目作为《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颁布后最大区域更新工程,先行区已于2024年底开街[2] - 北京市朝阳区打造"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围绕三里屯商圈构建"一横两纵双核联动"发展格局[6] - 贵州省构建"1+4+2"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明确优化交通体系、完善城市绿化等9项重点任务[5]
广州积极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动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人民日报· 2025-05-28 22:16
城市更新政策与模式创新 - 广州市累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160个,推进城中村改造项目161个 [1] - 出台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专项地方性法规,构建"1+N+X"政策体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N"政策和"原拆原建"试点政策 [2] -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机制,探索专项债资金利用,拓宽改造资金筹集渠道 [2] 民生改善与基础设施升级 - 完成"三线"整治3126千米,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1371个,增设无障碍通道260千米,加装电梯逾1.3万台 [3] - 越秀区三眼井社区改造项目整治路面2.7万平方米,铺装透水砖1.5万平方米,完善消防设施750个 [3] - 荔湾区泮塘五约改造项目通过房屋修缮、绿化提升、人文风貌保留实现老街区复兴 [3]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动能激发 - 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产业导入,如永庆坊项目实现创客空间、文化创意、民宿等业态复合共生 [5] - 城中村改造采取"留转引"策略:保留传统优势产业,转化低效用地项目,引入优质产业如华为研发中心带动千亿级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5] - 康鹭片区在复建物业中设置综合产业用地,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疏解提质 [5]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 - 保护修缮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740个,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 [7] - 黄埔区文冲村保留35处古建筑并建成1万平方米古建筑群落 [7] - 永庆坊、泮塘五约等项目采用"绣花功夫"微改造,凸显岭南文化特色 [7] 创新实践与标杆项目 - 花都区集群街2号完成全省首例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 [4] - 城中村改造落实"四好"建设要求,同步规划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与安置房建设 [4] - 越秀区旧南海县社区挖掘历史建筑文化底蕴,打造社区壁画历史文化墙 [7]
爱上这里啦!2025上合组织国家青年文化交流营嘉宾走进库车
人民网· 2025-05-25 06:40
文化交流活动 - 2025上合组织国家青年文化交流营(南疆线)嘉宾参观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感受历史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成果 [1] - 嘉宾团参访新开馆的龟兹博物馆,了解龟兹文化发展历程 [1] - 巴基斯坦国际新闻通讯社编辑高度评价新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建议西方媒体实地了解新疆 [5] 历史文化保护 - 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是新疆首次发现的中原汉式砖室墓葬,证明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治理 [3] - 库车龟兹小巷是保存最完整的晚清和民国初期街巷风貌的文化街区,居民自发参与布局和表演 [6] - 土耳其《自由报》主编与当地维吾尔族小朋友友好交流,赞赏当地文化和居民素质 [8][10] 旅游发展 - 库车龟兹小巷兼具网红景区特征和原住居民生活气息,居民主动服务游客并表演节目 [6] - 吉尔吉斯斯坦留学生表达对库车的喜爱,计划再次深度体验当地文化 [10] - 交流营嘉宾与当地演员共舞互动,体现文化交融 [7][8]
走进西安碑林新馆
人民日报· 2025-05-23 21:56
西安碑林北扩工程竣工 - 西安碑林北扩工程于2017年启动,历时8年于2025年5月12日竣工,这是1103年迁至现址以来最大规模扩建 [1] - 新馆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院士团队设计,采用地上一层、地下二层清水混凝土建筑,展陈面积较原先增加3倍 [1] - 新馆设计注重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强化与孔庙、明城墙等文脉的整体性 [1] 珍贵文物首次公开展出 - 唐代《马璘残碑》首次公开亮相,该碑1947年移存碑林后长期秘藏库房 [2] - 近年出土的柳公权书丹《杨承和神道碑》《严公贶墓志》在碑林盛大展出 [2] - 新馆使许多国宝级碑刻得以单独陈列,改变了过去名碑"睡大通铺"的状况 [1] 重要碑刻文物详情 - 《杨承和神道碑》2021年出土于西安建筑工地,碑文记载晚唐宦官杨承和生平 [3] - 该碑由唐代宰相王起撰文,柳公权书丹,碑面保存完好,书法干练锐利 [3] - 碑林现存公元822年杨承和为梁守谦所立《邠国公梁守谦功德铭并序》 [3] 博物馆发展影响 - 扩建后博物馆展示能力显著提升,许多压箱底文物得以展示 [1] - 新馆采用现代化展陈方式,使碑刻艺术魅力得到充分彰显 [1] - 项目改善了参观条件,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提供更好平台 [1]
从历史走向未来 绘就现代城市新图景
西安日报· 2025-04-09 03:10
核心观点 - 《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西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与努力方向 [1] - 规划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发展与保护的和谐共生,守护城市文化基因并探索新发展路径 [1] - 规划以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城市和中华文明传承代表城市为愿景目标,融合历史智慧与现代精神 [5] 和谐共生 - 规划提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总体格局,传承并发扬西安自然历史地理环境与城市发展格局 [2] - 强调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主中心与副中心、综合性新城与专业化组团协同发展,发挥轴线传承历史空间秩序的作用 [2] - 城市规划坚持"和而不同"与"唱和而应"设计目标,注重部分与整体、自然与人文、现代与历史的和谐 [2] 赓续文脉 -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突出"千年古都"定位,是全国最早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城市之一 [3] - 规划形成系统性、融合性、实施性更强的传承保护做法,从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体现西安特色 [3][4] - 宏观层面:完整保护历史文化脉络,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体现延续性、约束性和动态性特征 [4] - 中观层面:推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保护城址、宫殿、陵墓等山水环境,以用促保 [4] - 微观层面:突出城市轴线空间统领作用,加强文化遗产展示与活化利用,彰显历史与未来气韵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