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权益保障

搜索文档
完善劳动关系机制 六部门联合发文
快讯· 2025-05-19 02:36
《工作指引》列出了十一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明确了多部门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协作机制和具 体职责。各部门将联合建立完善信息共享、联合调研、典型案例发布等制度,联合推动与劳动者权益密 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制定修改。根据职能分工及时提供劳动法律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法律 服务。 《工作指引》突出了劳动法律监督协同的重要性,明确深化检察监督、劳动保障监察、劳动安全卫生监 督检查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的衔接协作,推动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重点难点问题。强调支持全面推行新 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健全"商、调、裁、诉、援、执"全链贯通的劳动领域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 体系,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工作指引》重点强调促进新兴领域发展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各部门将联合推动平台企业与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常态化协商,健全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联合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平台阵地 建设,打造"一体化""一站式"劳动争议多元解纷平台,推动各类调解力量入驻同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 心,为劳动者特别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工作指引》明确,全国总工会每年组织六部门召开交流会商会,就劳动就业、技能培训 ...
职工患癌休养归来却被待岗降薪,法院判公司补发工资差额
扬子晚报网· 2025-05-06 12:09
张某在某餐饮公司当水电工,一干就是18年,月固定工资标准为5500元,医疗期前12个月的实发月平均 工资为6825元。2022年,一纸癌症诊断书打破了平静生活,经过手术和漫长治疗,张某坚持到2023年8 月医疗期满,第一时间就想回单位上班。可现实却泼了盆冷水:返岗的第二个月,公司发来《待岗通知 书》,理由是"身体状况差,无法正常工作",要求他回家休养,只发病假工资。从月薪6800多元,到每 月只发1800多元,张某便拿着工资条去申请劳动仲裁,经仲裁后张某仍不满意。于是把公司告上了法 院,要求补发工资差额。 争议的焦点有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司能否强制员工待岗?法院认为,强制待岗=变相剥夺劳动权。医疗 期满后,劳动者有权要求提供劳动条件。公司以"需劳动能力鉴定"为由拒岗,但张某不符合法定鉴定条 件,公司无证据证明其不能工作。二是工资怎么算?根据相关规定,出勤日工资:按实际出勤天数×原 平均工资(6825元/月)补差额;待岗日工资:即便未到岗也非员工过错,公司需按合同基本工资(5500元/ 月)支付。 法院判被告支付2023年9月至2023年12月期间的工资差额11654.5元,并继续按照5500元的标准向原告支 付 ...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夯实保障
经济日报· 2025-04-03 21:53
文章核心观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诸多权益保障和服务关爱问题,应秉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理念探索解决路径 [1][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情况 - 新就业形态指互联网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劳动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全国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 [1]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劳动关系界定不清、薪酬与社会保障不足、工作环境复杂等问题,影响职业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 [2] 管理维度措施 - 强化制度建设与规范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劳动关系标准,优化工伤认定流程,加强对平台企业监管 [3] - 平台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部合规建设,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杜绝不合理用工行为 [3] 服务层面措施 -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提供精准岗位信息对接服务 [4] - 健全培训机制,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专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4] - 优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渠道 [4] - 建设服务阵地,为劳动者提供便利服务 [4] - 加强法律援助,建立专门机制,提供法律咨询与纠纷调解服务 [4]
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检察厅厅长蓝向东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4 06:51
民事检察工作新进展 - 民事检察是检察机关保障民事法律统一实施的重要监督手段,近年来在案卷调阅、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1] - 2024年检察机关聚焦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民生司法保障专项工作重点内容[4] - 检察机关通过生效裁判监督、审判活动监督、执行活动监督等多渠道推进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6] 劳动者权益保护成效 - 劳动争议案件主要集中于用人单位社保缴纳不足、拖欠农民工工资、新业态劳动者法律地位不清三大领域[5] - 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涉劳动争议民事监督案件5400件,提出抗诉和再审建议800件[6] - 2024年支持起诉案件8.2万件中,支持农民工起诉4万件占比65.7%,综合运用法律咨询、证据收集等多种支持方式[7] - 最高检与全国总工会建立协作机制,联合印发保障劳动者权益系列文件[7] 再审检察建议能力提升 - 2024年1-11月提出再审检察建议7600余件,法院审结8400件中改变率91.6%[10] - 通过争取党委支持、落实两高联合意见、强化案件办理、加强法院协作、一体履职等五方面提升监督刚性[10][11] - 重点运用调查核实、公开听证、专家论证等手段提升监督质量[11] 民事支持起诉工作突破 - 2024年受理支持起诉8.2万件,支持起诉6.1万件,其中一审结案占比超90%,调解结案占比60%以上[13][14] - 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和工作指引统一各地办案标准[13] - 提升案件审查能力、处理能力和办案效果拓展能力三大维度[14][15] 执行监督工作推进 - 2024年受理执行监督案件6万件,提出检察建议5万件采纳率超97%[19] - 推动完善检察监督制度机制顶层设计,指导地方探索创新工作机制[18] - 运用大数据监督模型重点监督财产调查、处置等关键环节违法问题[18][19] 虚假诉讼治理措施 - 2020-2024年监督纠正虚假诉讼4.6万件,涉及民间借贷、劳动争议等重点领域[21] - 采取专项监督、民刑协同、数字赋能、联防体系、社会治理五方面措施[21][22][23] - 研发智慧监督系统破解线索发现难题,形成类案监督规模化效应[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