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优绩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劳动教育不能只晒不做(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6 21:55
劳动教育现状与问题 - 部分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不佳 存在照本宣科、以教代劳现象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1] - 课后作业流于形式 出现"摆造型拍照打卡"等应付行为 [1] - 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 [1] - 2022年秋季劳动教育独立成课后 现象有所改善但仍需提升 [1] 劳动教育价值与意义 - 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形成正确价值观 [2] - 亲身体验劳动能培养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敬惜 增强责任感 [2] - 具有树德、增智、强体的教育意义 促进全面发展 [2] - 劳动是实践的艺术 需创造而非说教 如重庆小学生野炊案例 [2] 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 - 劳动过程可将理论联系实际 如通过种小麦学习农业科技 [3] - 烹饪等活动可结合地域文化 理解地理人文知识 [3] - 需打造衔接有序的课程群 渗透到各学科专业中 [3] - 应注重培养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3] 教育理念转变 - 需改变"优绩主义"倾向 避免唯分数论 [3] - 劳动教育等实践方式有助于缓解内卷 促进心智发展 [3] - 走进生活、体悟自然正成为育人新共识 [3]
对谈黄灯:普通二本学生的出路在哪里?
乱翻书· 2025-06-13 10:04
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 高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脱离产业真实场景 [1] - 过度聚焦应试导致实践能力空心化,对真实社会需求认知模糊,缺失动手意愿与实操能力 [1] - 学历通胀背景下,二本学生若盲目卷考公考研,竞争力提升空间有限且性价比低 [1][12] 二本学生核心策略 - 尽早放弃"唯学历论",转向提升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强化自驱自学能力 [2] - 中小企业更青睐"高性价比"人才,因成本可控、技能即插即用、主动性强 [2] - AI工具大幅降低技能习得门槛,如数据分析、基础开发等技能可通过AI辅助快速掌握 [2][3] 就业市场新机遇 - 新兴技能如无代码开发、新媒体运营、AI视频剪辑等学习门槛降低,B站等平台提供海量免费资源 [3] - 地方院校学生应立足本土流动,结合学校行业属性(如财经类院校对接当地银行、保险机构) [27] - 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直播电商、新能源汽车等吸纳年轻人,需观测城市优势产业与自身所长结合 [58][59] 个人差异化竞争 - 社会并非优胜劣汰而是异胜同汰,需聚焦自身长板与差异化 [23] - 作品价值远高于学历,如非虚构写作、GitHub项目等能突破学历限制 [32][33] - 年轻人只需一个长板即可立足社会,如独特技能或实战经验 [35][36] 填报志愿与城市选择 - 填报志愿应将城市排在第一位,大城市资源丰富且影响社会感知 [46][48] - 专业选择需坚持兴趣或观察社会需求,避免被父母左右导致后续改行 [47] - AI可辅助志愿填报决策,抹平信息鸿沟,如模拟院校/专业前景 [49][51] AI时代的能力重塑 - 死记硬背的知识考核必要性下降,但需保留基础信息素养以理解AI输出 [39][40] - AI工具实现信息平权,主观能动性与自学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75][76] - 参与全国性专业比赛(如机器人大赛)可快速提升实践能力并被用人单位关注 [77] 社会化与职业观培养 - 大学生需走出校园增强社会化程度,通过实习/兼职培养务实做事能力 [61][66] - 用人单位更看重解决问题能力,非虚构写作等实战作品能显著提升就业优势 [67][70] - 媒体、新媒体等领域对学历包容性较高,二本学生可关注灵活回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73][74]
当“排便自由”冲上热搜:孩子们如何受困于优绩主义?
虎嗅· 2025-06-04 23:40
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 约3000万17岁以下中国儿童青少年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成为重要公共卫生议题[2] - 中国总体自杀死亡率下降但青少年组自杀死亡率上升趋势显著[3] - 心理咨询师接触案例显示200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因学业压力导致的考试焦虑、恐慌发作等心理问题[4][6] 教育体系与心理问题关联 - 优绩主义导致青少年丧失休息能力,超60%案例显示学生将游戏视为拖延而非放松[8][9] - 教育体系压缩休息时间导致生理问题,极端案例出现10名学生一个月无法排便[1] - 90%以上咨询案例反映家庭传递的竞争焦虑是心理问题核心诱因[10][14] 心理咨询行业观察 - 青少年心理咨询需求激增但行业存在付费方(家长)与服务对象(孩子)目标冲突[18][19] - 学校心理咨询面临伦理困境,仅15%情况会与校方共享自伤行为信息[20] - 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Pro项目推动本土化实践,两年期培训聚焦家庭关系理解[21][24] 家庭干预模式分析 - 休学案例中80%家庭权力结构反转,但家长复学执念导致60%案例出现二次创伤[14][17] - 咨询案例显示70%青少年核心问题最终追溯至家庭沟通模式[16] - 原生家庭创伤理解成为咨询关键突破点,90%案例通过认知重构改善症状[25]
哈佛“封杀令”背后:当教育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经济观察网· 2025-06-04 22:36
美国国土安全部暂停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事件 - 美国国土安全部撤销哈佛大学SEVP认证 导致该校2025-2026学年无法接收持F/J类签证的外籍学生 现有留学生需转学否则失去合法身份 [1] - 哈佛大学已就禁令提起诉讼 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维持现状" [1] - 特朗普政府威胁撤资30亿美元 并下令美使领馆暂停留学生新签证面谈 [1] 事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因素 - 事件反映美国民粹主义与精英体系的较量 涉及政治权力干预、精英阶层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2] - 特朗普利用民众对优绩主义的不满情绪上台 其政策具有反精英倾向 [6][8] - 特朗普支持者立场民粹反精英 对抗哈佛等传统精英机构是对选民的讨好 [9]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问题 - 常春藤盟校历史上存在排斥犹太学生等歧视性招生政策 维护WASP阶层利益 [10] - 美国高校课程设计存在分裂 源自英式道德培养与德式学术研究体系的矛盾 [11][12] - 高等教育日益商业化 重视收益而忽视教育质量 全职教授减少 兼职教师增多 [14] - 高校全球化扩张体现商业化运作 如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耶鲁大学新加坡校区等 [14] 优绩主义的社会影响 - 优绩主义承诺机会均等但实际加剧不平等 中产家庭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7] - 优绩主义将大多数公民推向社会边缘 中下阶层受困于平庸学校和毫无前途的工作 [9] - 美国社会流动性几乎为发达国家最低 大学体系对此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11]
书单|特朗普对哈佛禁令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新浪财经· 2025-05-31 08:12
文化背景分析 - 特朗普针对哈佛大学的限制措施引发美国社会反智主义情绪显现,部分民众支持制裁哈佛,认为其是左翼意识形态温床并挤占美国人上升空间[1][2] -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美国的反智主义》揭示美国社会长期存在实用主义文化对批判性思维的排斥,政客常通过嘲讽知识分子强化反智情绪[4][5] - 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指出哈佛等精英机构信奉的优绩主义导致社会分裂,成功者将天赋优势误认为个人努力结果加剧阶层对立[8][9][10] 社会经济动因 - 班纳吉与迪弗洛《好的经济学》澄清移民对经济影响的误区,实证显示低技术移民与本地劳动力多为互补关系而非竞争[13][14] - 霍赫希尔德《故土的陌生人》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保守派群体存在"深层故事"叙事,认为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被少数族裔和精英阶层系统性超越[17][18] - 美国铁锈地带工人阶级在产业转移中产生被剥夺感,成为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主要动员对象[19][28] 政治历史模式 - 霍夫施塔特《美国政治中的偏妄之风》提出"偏执风格"概念,历史上反共济会运动与麦卡锡主义均采用阴谋论话语体系,与特朗普"深层国家"指控高度相似[22][23][24] -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分析强人政治崛起机制,特朗普效仿波拿巴利用特定群体怨恨情绪建立非制度化权力基础[26][27][28] - 政治强人常通过历史符号(如"让美国再次伟大")凝聚共识,但政策实践往往与动员对象利益存在实质性错位[27][28]
对话耶鲁大学教授:优绩主义为什么成为精密运转的系统性陷阱 | Edu指南专访
36氪· 2025-04-20 04:36
优绩主义与教育不平等 - 哈佛、耶鲁等顶尖学府中,父母收入前1%的"超级精英"子女数量已超过后50%家庭学生总和,显示阶层固化加剧 [1] - 富裕家庭通过每年6-7万美元的私立中小学教育、定制SAT辅导等方式系统性占据名校名额,公立学校生均支出仅1-1.5万美元 [7] - 常春藤盟校新生中,父母拥有研究生学历且SAT达中位数的学生约1万名,父母未高中毕业的同水平学生不足100名 [8] 优绩主义机制演变 - 20世纪中叶优绩主义推翻世袭贵族制度,但新一代精英通过资源垄断(教育投入达普通家庭数倍)形成更隐蔽的阶层壁垒 [2] - 精英阶层子女在SAT等标准化考试中占据绝对优势,选拔机制间接偏向富裕家庭 [8] - 当前精英教育形成闭环:顶级私校→顶尖大学→高薪工作→下一代教育投入,阶层流动通道收窄 [7] 精英阶层异化现象 - 优绩主义将社会地位与个人价值绑定,投行高管愿为额外百万美元年薪牺牲全部生活,硅谷精英通过超负荷工作维系"天才"标签 [3] - 精英工作模式从"追求财富"异化为"获取尊重",年薪500万美元者仍为600万目标每周工作80-90小时 [11] - 富裕家庭子女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率上升,因从小承受"必须成功"的压力 [13] 系统性解决方案探讨 - 激进改革方案包括常春藤盟校扩招2-4倍,降低精英教育排他性 [9] - 调整录取标准,关注寒门学子克服障碍的能力而非绝对分数 [9] - AI技术可能冲击部分精英岗位(如医生、律师),但当前仍主要替代中等技能工作 [13] 社会价值观重构 - 优绩主义将个人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掩盖系统性不公 [10] - 需剥离"工作至上"价值观,重建对多元价值的尊重 [3] - 个体对抗系统的方式是抓住自由空间实践真正有意义的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