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

搜索文档
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聚焦极端环境重大岩土工程难题与挑战
环球网· 2025-07-15 11:55
论坛概况 - 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极端环境重大岩土工程难题与挑战专题论坛于7月12日在北京召开[1] - 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承办[1] - 来自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隧道工程灾变防控与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交流[3] 会议主题与方向 - 论坛聚焦极端环境重大岩土工程难题与挑战 紧扣国家三深战略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岩土工程科技创新需求[3] - 重点关注复杂与极端自然条件下岩土工程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3] - 围绕灾变机理解析 信息感知与智能化技术 结构稳定性理论创新 多场耦合与系统调控等前沿方向展开交流[3] 专题报告内容 -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总经理赵勇作《高能地质环境隧道灾变机制与工程对策》特邀报告[4] - 中国电建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总经理张世殊作《高超深埋隧洞地质信息透明化关键技术》报告[4] - 北京工业大学郑宏教授介绍《Goodman节理元的力法版本》[4] - 郑州大学方宏远教授探讨《地下排水管道隐患智能诊断与非开挖修复》[4] - 清华大学赵志宏副教授分享《深部热储工程多场耦合效应与调控》研究成果[4] 行业技术趋势 - 与会专家深入讨论深地重大工程中的灾变控制 地质透明感知 建造韧性设计 人工智能赋能等议题[4] - 极端环境下重大岩土工程复杂性与挑战性日益显著 需推进理论与技术交叉融合[4] - 行业需要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并强化科技赋能[4]
中国科学院召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讨会
快讯· 2025-06-07 00:47
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战略 - 中国科学院召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发展战略研讨会,院长侯建国及多位副院长出席[1] - 会议报告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工作进展和下一步考虑,相关研讨组作专题报告[1] - 与会人员围绕领域重要任务推进、研究所深化改革、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等进行深入交流研讨[1] 重点发展方向 - 聚焦重点药物研发和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突破[1] - 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1] -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高水平研究[1] - 关键设备装置和材料试剂佐剂自主研制[1] - 人工智能赋能及学科交叉融合研究[1] 战略目标 - 解决前沿基础科学重大问题[1] -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1] - 完成国家相关科技重大任务[1] - 在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时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1] - 充分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抢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制高点[1]
一支画笔绘出大产业
经济日报· 2025-05-22 07:52
大芬油画村产业概况 - 2024年产值达30亿元,集聚1200家画廊及相关产业门店,从业人员超2万人,形成完整油画产业链[1] - 全球70%油画来自中国时,其中80%产自大芬油画村(2004年巅峰数据)[2] - 现有400余名职业画家,包括50名中国美协会员,近5年200幅原创作品入选国家级、省级展览[4] 产业转型历程 -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引入批量化临摹模式,利用人力成本优势打开海外市场[2] - 2008年金融危机后转向原创绘画,政府扶持原创画家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3] - 大芬美术馆2007年建馆后举办约1000次展览活动,打造双年展等品牌项目[3] 原创生态建设 - 实施本土艺术家推广工程,如画家许丙屯通过个展提升作品曝光度[4] - 连续12年举办绘画职业技能竞赛,引进200位人才,22人获深圳市技术能手称号[4] - 建成268套画家公寓(2.76万㎡)保障美术工作者住房需求[4] 新业态拓展 - 发展艺术体验、研学、文旅等业态,曾贵福2013年首创付费绘画体验项目[6] - 3D画家张小元通过短视频获200万粉丝,带动3D绘画商业合作[7] - 形成"艺术+"特色街区,融合咖啡馆、画廊、数字化营销等元素[7] 国际化与技术创新 - 雅今集团开发AI绘画机器,生产效率达15分钟/幅,价格仅为海外同类产品1/3[8] - 签约500余位国际艺术家搭建线上定制平台,产品销往欧美[8] - T5艺术中心转型国际化运营,签约50余人团队推广原创潮流作品[9] 未来发展方向 - 深化"艺术+"生态,推动数字艺术、衍生品研发和AI技术应用[8] - 美术产业协会整合800家会员单位,计划引入年轻艺术家拓展国际市场[10]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腾飞计划”
苏州日报· 2025-05-13 00:43
产业支持政策 - 苏州工业园区发布《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腾飞行动计划(2025-2027)》,聚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等重点领域 [1] - 行动计划围绕企业规模化发展、优质增量项目落地、创新产品上市等八个方面,构建"5511"企业培育体系 [1] - 到2027年目标培育5家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50家细分领域领军企业、100个亿元销售额重磅产品、100个获批上市重点产品管线 [4] 企业支持措施 - 支持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扩大规模、增加研发投入和上下游收并购 [1] - 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支持国外已上市产品管线地产化和CDMO机构 [1] - 推动国资基金通过基石投资、长期持股等方式支持企业融资,未来三年争取投资超50亿元 [3] 产品研发与推广 - 动态遴选重点产品管线,支持临床试验、上市注册、产线建设和医疗机构试验能力提升 [2] - 将创新药械产品纳入《苏州市生物医药创新名优目录》和苏惠保,支持医疗机构使用 [2] - 鼓励企业参与集中带量采购,帮助开拓海外市场 [2] 金融支持 - 推动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信贷产品,用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工具 [3] - 对接苏州市生物医药管线贷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 [3] - 强化省市区联动,对接江苏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苏创基金等上级资金 [3] 技术创新与制度突破 - 支持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大模型研发平台,引导采购智能适老化产品 [3] - 发挥中新合作和自贸区优势,开展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 [4] - 纳入国家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试点,缩短审评时限 [4] - 允许全球领先食品保健品在综保区分包装后通过跨境电商进入国内市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