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搜索文档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新华社· 2025-06-16 05:36
文化传承与保护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强调要在物质形式和心里传承好文化 [3][4] -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江南水乡独特韵味,拥有千年历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 [6] - 街区包含1处世界文化遗产和2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116.5公顷 [6] 非物质文化遗产 - 苏州拥有昆曲、古琴、宋锦等七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1] - 苏绣传承人卢建英展示技艺,总书记称赞其体现中国人的韧性、耐心和定力 [8][10] - 苏绣世家已有第四代传人,强调技艺传承的精神力量 [10] 传统与现代融合 - 总书记指出平江街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需保护、挖掘和运用 [12] - 苏州探索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结合,推出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 [12] - 平江路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姑苏繁华图"的新景象 [12]
敦煌召唤着我们
人民日报· 2025-06-13 22:0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通过现代艺术形式重新诠释敦煌文化,引发年轻人共鸣 [1] - 剧中角色跨越百年,分别以传统守护(常书鸿)和科技传承(张燃)的方式展现敦煌文化的延续性 [1] - 主创团队通过实地采风和对壁画细节的还原,将敦煌神韵搬上舞台,如15米高的数字菩萨和威亚悬吊的飞天形象 [2] 市场反响与用户反馈 - 演出吸引年轻观众,部分观众表示这是"属于年轻人的敦煌",并自发查阅敦煌相关历史 [3] - 南京聋人学校学生通过手语表达对演出的感谢,显示文化传播的包容性 [3] - 社交平台上观众反馈积极,演出成为传统文化"年轻化"的成功案例 [3]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 灯光师通过反复测试模拟敦煌壁画的光影效果,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舞台融合 [2] - 数字技术(如数字文保工程师角色)被赋予未来视角,展现科技在文化保护中的潜力 [1]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通过创新表达(如歌曲、舞蹈、戏剧)实现"年轻化",而非浅表化或娱乐化 [3] - 敦煌文化的传播从静态展示(博物馆、课本)转向动态体验(演出、数字表达),拓宽受众范围 [3] - 国内巡演计划显示行业对传统文化IP商业化开发的持续投入 [5]
情暖六一、爱心相伴!白云区对口帮扶麻章区工作组携手企业慰问麻章区第二幼儿园
南方农村报· 2025-05-29 02:32
对口帮扶活动 - 白云区对口帮扶麻章区工作组携手广州市大姨妈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展"情暖六一、爱心相伴"主题慰问活动,为麻章区第二幼儿园送上节日祝福 [1][2][3][4] - 工作组组长黎妮副书记与企业代表深入幼儿园,与小朋友们亲切交流互动,组织开展包粽子、制作艾草香囊等传统民俗体验项目 [6][7][8] - 活动营造节日氛围,让小朋友在寓教于乐中感受传统节日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幼群体中的传承与弘扬 [8][9] 捐赠情况 - 捐赠一批价值两万元的幼儿体育用具,涵盖跑、跳、钻、爬等多种功能,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运动兴趣 [9][10][11] - 体育用具将为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和户外活动提供有力支持,注入全新活力 [11][12] - 黎妮副书记表示希望这些体育用具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伙伴,让他们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增强体质,培养勇敢坚毅的品格 [13][14][15] 教育帮扶成果 - 自白云区对口帮扶麻章工作组入驻以来,已联合多家单位企业为麻章区学校捐赠各类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共计价值400余万元 [20][21][22] - 这些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与成长体验 [22] - 幼儿园园长表示会合理安排使用这些体育用具,精心设计各类体育课程和活动,让每件器材发挥最大价值 [16][17][18]
汉中市博物馆:汉风古韵续写盛世华章
陕西日报· 2025-05-06 22:43
博物馆发展成就 - 汉中市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填补陕南地区国家级博物馆空白[8] - 2023年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8] - 2024年举办190场研学活动,服务青少年5.1万人次[10][11] - 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中志愿者讲解员获志愿组冠军[8] 展览与文物保护 - 推出"青鉴浮影——馆藏铜镜精品展",展出80余枚历代铜镜珍品,分为秦汉、唐代、宋代三个单元[6] - 开放"墨韵传薪——馆藏书画精品展",展出百余幅书画精品[7] - 馆藏文物数量持续增加,展陈手段不断创新,专题展览层出不穷[7] - 依托2300多年建城史资源,保护古栈道遗迹、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3] 数字化与文化创新 - 推出"寻迹天汉——智慧数字云课堂",开发6套课程包括《原始人的生存日记》等,运用手势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10] - 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永生",让文物在虚拟空间焕发新生[10] - 开发以"石门十三品"为原型的文创产品系列,包括冰箱贴、手把件等,市场反响热烈[11] - 非遗文创店将摩崖石刻、望江楼等文化符号与现代美学融合,形成年轻人消费新风尚[11] 非遗产业发展 -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2024年棕叶扇销量达50万把,销售额6000万元,其中出口600万元[14][15] - 城固架花年销售额突破280万元,带动536名绣娘就业,产品远销英国、新加坡[15][16] - 汉中培育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和29个省级非遗工坊[16] - 藤编技艺与新能源汽车品牌、国潮饮品等开展跨界合作,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14]
【风物郑州】广武山:楚河汉界风云起
郑州日报· 2025-04-29 02:43
郑州城市发展定位 - 郑州被定位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和主根主脉所在地,需承担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1] - 城市特征为"文武双全",品牌定位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 [1] - 国家中心城市地位赋予郑州融合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命 [1] 广武山历史地理价值 - 广武山是楚汉战争"鸿沟为界"的历史见证地,直接影响汉王朝400年基业建立 [3][6][9] - 地理上标识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分界点,黄河中下游分界线 [3] - 秦代国家级粮仓敖仓所在地,曾存储足够9年使用的粮食 [9][10] 黄河中下游地理特征 - 桃花峪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年均径流量560亿立方米,河道宽度由300米骤增至千米 [13] - 该区域是三大阶梯地形交接点,形成独特"悬河"地貌 [13] - 桃花峪黄河大桥主跨406米,缩短郑州至焦作行车距离30公里 [13] 交通基础设施 - 桃花峪黄河大桥连接京港澳、连霍高速,构成"日"字形高速环线 [15] - 大桥串联郑州黄河文化公园、云台山等5大风景区,形成黄金旅游通道 [15] - 古代敖仓所处位置控制水陆交通要道,连接关中与中原的崤函古道 [10][11] 民营经济发展 - 郑州民营经济贡献77%就业岗位,市场主体中97%为民营主体 [19] - 4家领军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部分企业产品覆盖70余国 [19] - 政府推出30多项支持政策,设立专项服务平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