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市公司退市
icon
搜索文档
三度戴帽终退市!*ST恒立年报“难产”有猫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08:06
*ST恒立退市事件分析 核心观点 - 公司因连续财务不达标及年报未披露被深交所强制终止上市 进入退市整理期后预计最后交易日为2025年7月15日 [1][3] - 公司三度被实施*ST 曾通过债务重组等操作暂缓退市 但2023年营收降至1 11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仅7005 77万元 主业严重萎缩 [5] - 公司试图通过收购新能源资产突击创收 但审计机构对收入确认方式存在分歧 导致年报"难产"并触发退市条款 [6][12] - 公司因涉嫌财务数据虚假披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可能面临更严厉处罚 [15] 退市历程 - 公司1996年上市 2005年首次被*ST 2006-2013年暂停上市期间通过债务重组等操作摘帽 [5] - 2014-2015年连续亏损0 37亿元和0 47亿元 2016年第二次被*ST 后短暂扭亏 [5] - 2021年起主业萎缩 2023年营收同比下滑68%至1 11亿元 2024年4月第三次被*ST [5] 财务争议焦点 - 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称营收3-3 5亿元 但审计机构仅认可1 96亿元 因贸易业务收入确认应采用净额法而非总额法 [12] - 审计机构旭泰所4月19日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初稿 公司拒绝认可导致年报未按期披露 [11] - 公司起诉审计机构索赔3827万元 但监管调查显示问题根源在上市公司收入确认不合规 [9][10] 监管处罚 - 公司因未按期披露年报被责令改正并罚款350万元 责任人罚款100-180万元 [14] - 2025年6月因涉嫌财务虚假披露再遭立案 若查实将面临民事赔偿或刑事责任 [15] 行业观察 - 年末更换审计机构通常预示年报关键问题分歧 新接手的旭泰所因拒绝妥协被起诉 [9] - 公司案例显示突击交易创收若不符合会计准则仍无法规避退市风险 [6][12]
*ST恒立三度戴帽终退市,年报“难产”暗藏财务猫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0 03:46
公司退市历程 - 公司于1996年登陆深交所主板 最初以生产冷气设备为主 后因业绩不佳于2005年首次被实施*ST [5] - 2006年至2013年暂停上市7年 期间通过股改引入新控股股东 变卖资产 债务重组等操作实现首次摘帽 [5] - 2014年 2015年净利润分别亏损0.37亿元 0.47亿元 导致2016年第二次被*ST 后因净利润转正再次摘帽 [5] - 2021年以来主业严重萎缩 2022年 2023年连续亏损1000余万元 营收从2021年3.46亿元下滑至2023年1.11亿元 [5] - 2023年扣除后营收仅7954.06万元 2024年4月30日因业绩不达标第三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5] 退市直接原因 - 2024年未按期披露年报 触发强制退市条款 [7] - 2023年因业绩不达标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2025年仍未披露2024年报 [2] - 审计机构旭泰所认定2024年营收仅1.96亿元 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若披露将直接触发财务类退市 [6][10] 财务争议焦点 - 公司主张2024年营收3-3.5亿元 其中含采用总额法确认的贸易性业务收入 [12] - 审计机构认为应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 调整后营收将大幅缩水至1.96亿元 [12] - 收入确认方式分歧导致年报无法按时披露 董事长反对审议年报 [10][11] 法律诉讼与监管处罚 - 公司将审计机构旭泰所告上法庭 索赔3827万元 指控其未按期出具审计报告 [9] - 证监会湖南监管局下发《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因未披露年报被责令改正 罚款350万元 责任人罚款100-180万元 [15] - 2025年6月2日因涉嫌财务数据虚假披露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可能面临更严厉处罚 [15] 资本运作尝试 - 2024年收购新余锂想新能源有限公司 试图通过突击式收入增加改善业绩 宣称四季度创收超2亿元 [6] - 2024年12月30日仓促更换审计机构至旭泰所 2025年1月16日才签署业务约定书 [9]
601028,5月27日摘牌!
IPO日报· 2025-05-20 11:28
玉龙股份退市进程 - 公司股票将于2025年5月27日终止上市暨摘牌,不进入退市整理期交易,转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退市板块挂牌转让,主办券商为中泰证券[1] - 从首次提出主动退市到最终摘牌仅用时两个月:3月21日公告因经营状况不佳、现金流恶化拟主动退市,4月8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5月20日收到终止上市决定[2][3][5] - 控股股东济高资本提供现金选择权,行权价13.20元/股,有效申报账户31404个,对应股份4.49亿股[3][4] 2025年A股退市情况 - 除玉龙股份外,中航产融也提出主动退市申请,上交所已于4月29日受理其终止上市申请[7] - 2025年以来已有9家公司完成退市,与去年同期数量相当,退市原因包括面值退市(4家)、市值退市(3家)、重大违法强制退市(1家)及吸收合并退市(1家)[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