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搜索文档
米娜瓦尔·艾力:播撒民族团结“金种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22:36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模式 - 创立"立体帮扶引领、实践联动跟进、文化铸魂固本"工作模式,通过学业结对辅导、搭建实践平台和精准心理疏导三维帮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1] - 该模式实施3年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挂科率下降42%,心理危机发生率降低67% [1] - 发起"幸福石榴籽"文化润疆项目,10多年间带领400余名青年志愿者赴边疆开展160余场"五观"教育,覆盖8万余人次 [1] 跨文化融合实践 - 组建"七彩风"艺术团促进跨文化交融,融合维吾尔族舞蹈、蒙古族顶碗舞与藏族和声等多元艺术形式 [1] - 在"红石榴"团支部迎新晚会上实现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傣族孔雀舞与粤语民谣同台演绎,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生动场景 [2] - 成立"石榴红·米娜民俗文化驿站",以各民族同心发展为主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2] 职业技能与公益项目 - 连续7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技能培训,累计举办160余场培训惠及3万余人次,帮助近千名群众在东部城市稳定就业 [2] - 设立"石榴籽"公益基金为349名边疆学子提供资助,培育的毕业生成为边疆建设生力军 [2] - 典型案例:新疆青年艾尔肯·阿吉木通过培训从车间后进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家庭经济改善 [2] 社会影响力与荣誉 - 获共青团中央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 [3] - 实践成果证明文化浸润式思政教育能有效促进各民族青年团结 [3]
“道中华·黔江行”活动在重庆顺利启动
央视网· 2025-06-25 01:35
活动背景 - "道中华·黔江行"文旅推介活动于6月24日在重庆黔江启动,由中国民族报社、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道中华"文宣平台、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1][3] - "道中华"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打造的民族文宣品牌,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活动内容 - 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采访,挖掘黔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展现黔江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图景 [3] - 活动将走进濯水古镇、土家十三寨,体验巴楚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的交融,包括南溪号子、西兰卡普、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 - 探访蒲花暗河、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展示黔江生态建设的成果 [4] - 邀请网络大V参与,全方位体验黔江的文化与自然魅力 [4] 黔江文化特色 - 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是国家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也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 [3] - 黔江自秦朝起便为民族融合贡献力量,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鲜明的文化标识度,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样本 [3] - 历史学者纪连海指出,黔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历史上是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活跃区域 [3]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开营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1:12
活动概况 -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于23日在银川开营,40名台湾高校师生参与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 [1] - 活动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旨在为台胞青年提供了解黄河、大陆及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视角 [2] 活动内容 - 研习营围绕6个主题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 [2] - 包含两岸高校学生棒垒球比赛、篝火晚会、夜市观光、集中观影等多场互动活动 [2] - 台湾师生首日访问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宁夏大学,并与大陆师生进行棒垒球友谊赛 [3] 文化体验 - 台湾青年参与非遗项目,体验创作沙瓶画和金丝沙画,部分作品计划带回台湾留念 [4] - 后续行程将前往吴忠市、中卫市,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美食、特色产业及自然风光,沙漠观光成为台青最期待的环节 [4] 参与者反馈 - 台青陈同学希望通过棒垒球运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 [4] - 台青胡同学对首次体验沙漠景观表示高度期待 [4]
四川各部门各单位传达学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深化落实 细化举措 推动全会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四川日报· 2025-06-23 06:41
文旅融合政策导向 - 四川各部门传达学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 [1] - 经济和信息化厅实施文化赋能和工旅融合行动 增强四川制造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3] - 民族宗教委通过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旅游促三交六项行动 [4] 产业保护与发展措施 - 检察院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 协作行政执法并强化文旅知识产权保护 [2] - 生态环境厅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守护生态红线并开辟项目绿色通道 [5] - 国资委推进省属企业旅游资源专业化整合 实施1+8重点领域改革提升文旅服务水平 [7] 资源要素与监管保障 - 审计厅围绕文旅企业改革事项开展审计 促进头部企业引育和中小文旅企业梯度培育 [6] - 经济和信息化厅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 培育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3] - 审计厅重点关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用地保障机制 优化文旅融合资源要素配置 [6] 技术与创新应用 - 经济和信息化厅依托软件动漫游戏产业优势 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生态布局 [3] - 经济和信息化厅强化VR+技术赋能 构建内容+硬件+场景协同的信息消费新生态 [3] - 民族宗教委利用少数民族艺术节等平台 拓展与文旅文物部门合作促进资源转化 [4] 品牌建设与特色培育 - 生态环境厅建设美丽城市乡村河湖样板 共同擦亮文旅融合发展亮丽名片 [5] - 检察院助力做靓特色文旅名片 强化本土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及演艺赛事产业发展 [2] - 民族宗教委打造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 推进全方位嵌入 [4]
深研蒙藏文文献所见民族交流史 中国学者解码中华文明基因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01:20
学术研讨会概况 - 元明清时期蒙藏文文献所见民族交流史学术研讨会于21日至22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汉藏佛教研究中心承办 [1] - 会议聚焦蒙古文 藏文两类民族古籍文献 探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来自近20所高校 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发言 [1] 研究成果展示 -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志明利用新发现的五通碑刻和民间文献 通过考证明代洮河流域佛教寺院探讨该地域僧团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的贡献 [2] - 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教授锡莉针对清代多语种公文词典指出 作为官方文书用语汇编 相关词典反映晚清多民族语言文化的交融 [2]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孔令伟揭示清代政府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认知西藏并确立治理模式 [2] 文献价值与意义 - 元明清三代缔造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一统格局 该时期形成的蒙藏文文献承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记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1] - 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 非简单文字释读 其发掘 搜集 整理及出版工作彰显民族古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 [1] - 蒙藏文文献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 当前研究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青年学子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央视网· 2025-06-20 07:3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核心观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石榴籽"为精神图腾,构建"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三维育人体系,通过生涯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深化难题 [1][5] 西榴籽计划 个体成长与民族团结培育 - 提出"西榴籽"概念:"西"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西部建功立业,"榴"象征各民族学生如石榴籽般紧密团结 [2] -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四团一队"组织架构(专家团、星师团、朋辈团),开展学业互助与三农政策解读 [2] - 创新设计思想引领与学业帮扶双模块工作坊,如"党旗引领·三心护航"主题沙龙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2] - 开发"西榴"生涯人物榜样工具卡,以库丽班·托列吾等西农楷模案例激活学生内生动力 [2] 大学魂育人理念 农林院校精神传承 - 凝练"扎根西部、服务三农"的"大学魂"精神,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 -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地调研与农业生产实践,强化"知农爱农、兴农报国"使命 [3] - 创作《石榴花开新时代》民族歌舞MV,融合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符号 [3] - 推动数百名本科生参与"三支一扶"基层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度系统性提升 [3] 中华情价值体系 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 构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维进阶模型,设计思想引领、文化互鉴、实践锻造三位一体路径 [4] - 创新运用Vlog、情景剧等载体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开发"西榴"主题文创产品(书签、明信片等) [4] - 组织"石榴籽"团队赴边疆开展社会调查,孵化少数民族骨干成为"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 [4] 体系协同效应 - "西榴籽"奠基个体价值,"大学魂"传承精神谱系,"中华情"实现国家认同跃迁,形成"个体成长-精神传承-国家认同"进阶模型 [5]
夯实边疆教育的发展基石
人民日报· 2025-06-17 22:10
边疆教育发展 - 谢依特小学成为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距离边境线47公里,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 [1] - 西部计划志愿者在促进当地教育发展、民族团结、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积极作用 [1] - 边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举措,关乎民生福祉 [1] 教育实践与创新 - 边疆教育因地制宜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帕米尔高原"马背小学"、云南独龙江乡"云上课堂"等 [2]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面向边疆地区开办"定向班",创新设置"英模班"和"劳模班" [2] - 广西实施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2] - 西藏那曲市与辽宁省合作打造智慧教育"高速路",让优质资源直达高原偏远地区 [2] 文化融合与共同体意识 - 云南红河州利用22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艺术活动"进校园" [3] -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开设"石榴籽课堂",讲好"草原骑兵"故事,组织蒙汉学生共绘民族交融图谱 [3] - 边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3]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投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3] - 教育在兴边富民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 [3]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塞垣此地擅繁华——解码乌鲁木齐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网· 2025-06-16 00:43
历史文化传承 - 乌鲁木齐作为古丝绸之路枢纽重镇,见证了多种文化、族群在此汇聚、交流、碰撞、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 [1] - 阿拉沟墓葬出土的2400多年前黄金牌饰纹样图案,揭示了乌鲁木齐千年文韵绵延不绝 [4] - 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县城所在地,发挥了保障丝路北道贸易顺畅和区域安宁的重要功能,是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绝佳案例 [4] 民族团结与交流 -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有1000多家商户,汉、维吾尔、蒙古、回、哈萨克等多个民族比邻而居、亲如一家,商户们自发组成"双语互助小组" [10] - 多民族共居共生的灿烂历史让乌鲁木齐成为"文明交融的活态博物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添生动注脚 [10] - 清代学者纪晓岚记录下当时各族群众共融共存、安居乐业的繁华盛景 [4] 红色文化与精神传承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乌鲁木齐创办报刊、开展教育培训、组织文艺演出,带领新疆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1] - 乌鲁木齐加强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成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红色基因库建设,挖掘整理革命文物背后故事 [13] - 新疆大学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承担着为边疆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 [15] 现代开放与经济发展 - 乌鲁木齐凝心聚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 [1] - 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每年可吞吐4800万人次旅客与55万吨货邮,大幅拉近乌鲁木齐与世界的距离 [18] -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有31条通达欧亚的货运航线,加快形成"立足新疆、贯通全国、辐射欧亚"的物流体系 [18] - 乌鲁木齐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持续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到此研学、旅游,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21]
市政府召开第152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6-14 00:22
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决扛牢"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使命责任 [2] - 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做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武汉都市圈发展能级和一体化发展水平 [2] -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2] - 科学谋划制定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谋深谋实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2] -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 [2] - 深入细致开展武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加强普查质量控制 [2] - 扎实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建档、认定、登记和公布等工作,建立完善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 [2] 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治理 -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落实对口援建各项任务 [1] -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何以成为“顶流”?
环球网· 2025-06-13 09:21
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核心内容 论坛背景与组织架构 - 分论坛主题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探讨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并解析其成为网络"顶流"的密码 [1][3] -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舆情管理局、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联合承办,安徽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协办,120余名嘉宾参会 [3] 文化认同与数字传播 - 中华文化符号(汉字、传统节日、历史典故等)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具有情感温度与跨民族共鸣 [4] - 新疆莫尔寺遗址考古成果通过新媒体直播实现"开放式课堂"传播,实证新疆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关系 [5] - 徽州文化通过数字化集成、智能化生成和互联网传播进行创新性转化,从地域文化升级为全国性文化符号 [6] 主流媒体与内容创新实践 - 中国日报通过议题设置(如新疆光伏产业报道)和普通人故事传播,结合正面宣介与批驳澄清强化国际话语权 [7] - 道中华文宣平台上线两年,以"历史讲现实、事实讲道理"的叙事体系推出《正道》专栏,AI技术赋能流量增长 [8][9] - 河南卫视民族乐舞《家园列车》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与AR/XR技术,契合观众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热切期盼 [9][10] 网络传播案例与跨界合作 - 舞蹈短片《龟兹》全网浏览量破亿,通过现代舞蹈活化龟兹壁画,成为TikTok热门话题 [11] - 英国博主司徒建国通过记录蒙古族"男儿三艺"等民族特色内容,向国际传播真实多元的中国形象 [11] - 中学生周彦博利用网络开展50余场民族文化宣讲,覆盖超5000人次,推动文化认同 [12] 未来行动计划 - "道中华边疆行(神州行)"2025年将走进宁夏、新疆等地,联动边疆与内地文化 [13] - "中华瑰宝"文物创意秀活动联合主流媒体平台,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以增强文化自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