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搜索文档
修复尼泊尔九层神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8 22:02
中尼文化遗产保护合作项目 - 中国援助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项目于2017年开工,2022年通过中期验收,2024年通过竣工验收 [6] - 项目是中国政府援助尼泊尔震后重建一揽子中长期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在尼泊尔开展的首个震后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7] - 项目受中国商务部委托,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技术指导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整体修复任务 [7] 项目修复成果 - 九层神庙建筑群修复后,在罗汉院布设了中国援助尼泊尔九层神庙修复项目的永久展览 [6] - 3700余件雕刻构件按原型制重做补配,老旧构件利用率达到85% [11] - 80余名当地技艺精湛的木雕工匠与泥瓦匠受聘开展构件的精细修复、利用与预拼装等工作 [11] 修复技术挑战 - 九层神庙建筑群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约有550平方米的局部建筑完全倒塌 [8] - 东南角塔整体向西南方向歪闪,严重倾斜,80%的墙体因为地震造成的挤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开裂 [8] - 建筑局部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排水不畅等问题 [8] 修复技术方案 - 项目工作队首先对墙体进行支撑加固,减少墙身荷载 [9] - 对屋面及出现漏水、渗水的地方做临时防水层,在罗汉院内院与建筑外圈分别搭设内、外满堂脚手架 [9] - 采用金属绳索对结构薄弱节点进行加固,这种柔性材料能够很好地与硬质娑罗木配合 [13] 中尼文化合作 - 项目工作队专门聘请了世代在王宫工作的传统木匠和尼泊尔专家参与修复,严格遵循纽瓦丽建筑的传统工艺做法 [13] - 中方团队和尼泊尔文物保护同行以及当地传统工匠互学互鉴,互帮互助,顺利完成九层神庙震后修复 [14] - 尼泊尔考古局原局长高塔姆称赞修复项目保护了九层神庙建筑群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14] 后续合作项目 - 目前中国团队正在尼泊尔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开展修复工作 [15] - 努瓦科特杜巴广场王宫修复一期项目是中国政府援助尼泊尔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的第二个项目 [15] - 该项目将使该遗产各要素得到真实、完整的保护,同时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尼泊尔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交流 [15]
记者手记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历经战火淬炼的文明守护
新华网· 2025-05-18 05:42
博物馆历史与现状 -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始建于1919年 位于喀布尔城西 拥有两层展厅 [1] - 40多年战乱导致约70%藏品被掠夺 毁坏或走私出境 目前仍保存数万件珍贵文物 [1] - 博物馆在内战期间经历搬迁 拆除 火灾及大规模盗窃 被副馆长称为最黑暗时期 [1] 藏品与文化价值 - 馆藏约6万件古代文物 涵盖青铜时代 古希腊 阿契美尼德王朝 贵霜帝国及伊斯兰时期文明 [2] - 文物见证阿富汗与多种文明的历史关联 承载政治 宗教和艺术领域千百年脉络 [1] - 每日接待200至300名参观者 包括外国游客 展品体现文明兼容并蓄特性 [2] 国际交流与保护措施 - 2006年至2021年间将231件套国家珍宝送往全球数十个国家地区展出 包括中国 [2] - 计划恢复国际巡展 尤其侧重中国市场 以展示古代文明 [2] - 临时政府严禁文物持有与走私 自2021年8月以来转移超5000件文物至博物馆 修复2000多件藏品 [2] 社会意义与象征 - 博物馆既是"帝国坟场"象征 更是警示战争与和平的"文明花园" [3] - 建筑历史超百年 灰白双层结构承载阿富汗辉煌与苦难的历史厚重感 [3]
《富春山居图》:跨越时空的命运传奇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02:19
作品背景与艺术价值 - 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江畔完成《富春山居图》 展现江南山水秀丽与宁静 [1] - 画卷描绘富春江两岸峰峦起伏 江水悠悠 渔舟唱晚等自然风光 [1] - 黄公望以精湛笔墨技艺将自然美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 成为中国山水画经典之作 [1] 历史传承与保存现状 - 明朝末年收藏家吴洪裕下令焚烧画卷殉葬 其侄子吴静庵从火中抢救但画作已烧成两段 [1] - 前段"剩山图"保留原作神韵 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2] - 后段"无用师卷"画幅较长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 文化意义与当代发展 - 画作见证朝代更迭与社会变迁 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 [2] - 数字化技术使"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实现合璧 完整展现传世之作魅力 [2] - 作品命运传奇激励人们珍惜保护文化遗产 使其在历史长河中持续闪耀 [2]
“中塞人民友谊70年——文化遗产的桥梁”主题展在贝尔格莱德开幕
新华社· 2025-05-16 13:00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中塞人民友谊70年——文化遗产的桥梁",在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吸引上百名当地民众参与 [1] - 展览由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和塞尔维亚手工业者协会联合举办,展出了百余件中塞两国手工艺品,涵盖编织、刺绣、陶艺等多个工艺门类 [1] 展品内容 - 塞方展品包括被列入塞尔维亚国家遗产名录的地毯、编织袜、传统毛巾、字母图案等 [1] - 中方展品包括服饰、刺绣等,所有展品均体现两国工匠智慧与历史文化基因 [2] 合作与交流 - 塞尔维亚手工业者协会计划与中方开展更多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交流 [1] -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将塞方手工艺品纳入常设展陈,并致力于两国文化遗产传承 [1][2] 文化意义 - 展览被描述为"技艺的对话"和"跨越山海的文明握手",传递两国人民的精神共鸣 [1] - 活动被视为中塞友谊的象征,强调文化既是历史记忆也是未来希望 [1]
中华文化主题展精彩亮相巴黎博览会(国际视点)
人民日报· 2025-05-11 22:30
第121届巴黎国际博览会概况 - 第121届巴黎国际博览会于5月11日闭幕,为期12天,是法国乃至欧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展会之一 [2] - 博览会设置全球文化展、家居装饰展、汽车出行展以及巴黎市集等多个主题展区,吸引超过40万名观众参观 [2] - 自1904年创立以来,巴黎国际博览会致力于向欧洲观众展示全球文化,今年恰逢欧中建交50周年 [5] "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 - 中国外文局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承办的"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以"中国风·中国潮"为主题,荟萃近2000件各具特色的展品 [2] - 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山西、河南、浙江、深圳等地的10家文化机构和30家科创企业组团参展,中国主题馆面积较去年增加1倍 [2] - 展品涵盖剪纸、陶瓷、刺绣等传统工艺,动漫IP《哪吒》等文创产品,以及"AI数字人"等前沿科技产品 [2] 中国文创产品展示 -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藻井冰箱贴、裸眼3D敦煌明信片、点翠嵌珠金龙凤冠饰品等文创产品 [3] - 河南展台展示以丝路文化为灵感的"马卡龙"配色唐三彩工艺品,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 [3] - 洛阳城市礼物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系列文创产品更贴近年轻人的文化审美和兴趣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 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制茶、剪纸、泥咕咕、台州刺绣等传统技艺 [4] - 山西中阳剪纸"镂空留线"核心技艺被演绎,剪纸服装系列将非遗技艺与时装剪裁结合 [4] - "牟氏茶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演示制茶过程,向观众介绍中国茶特色 [4] 深圳特色文旅项目推介 - 深圳首次参展巴黎国际博览会,重点推介"前海冰雪世界"和"湾区之眼"两个特色文旅项目 [5] - "湾区之眼"聚焦五大亮点,以近10万种精选好书的新型阅读空间为驱动,连接超2万平方米屋顶星空花园及近3万平方米商业通廊等 [5] - 项目计划8月开业运营,将重点打造"湾区发布厅",策划国际文学季、双城科幻对话等国际交流单元 [5]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介绍,中国已有59项文化遗产和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 [5] -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表示,希望通过博览会平台以贴近公众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6] -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表示,"遇鉴中国"主题展旨在让博览会成为欧洲民众深入了解中国的窗口 [6]
GUCCI于佛罗伦萨发布2026早春系列
经济观察报· 2025-05-09 09:24
品牌战略与活动 - GUCCI确认2026早春系列将于5月15日在佛罗伦萨Palazzo Settimanni档案馆发布,这是该建筑成为品牌全球创意中枢后首次承办完整系列发布 [1] - 选址Palazzo Settimanni彰显品牌对根源的深度联结,该建筑自1953年被GUCCI购入后已成为保存藏品、研发设计和培养工匠的重要基地 [1] - CEO Stefano Cantino强调佛罗伦萨承载着GUCCI的工艺密码,此次发布既是溯源之旅,更是开启新纪元的仪式 [1] 创意团队与过渡安排 - 本季系列延续品牌设计团队集体创作模式,为即将上任的创意总监Demna预留观察期 [1] - Demna将在7月巴黎高定时装周完成BALENCIAGA收尾工作后正式履职,这一过渡期安排体现出GUCCI对创意迭代的审慎态度 [1] 文化投资与可持续发展 - GUCCI成为2026佛罗伦萨夏季艺术季的最大赞助商,用现代艺术装置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 [2] - 公司牵头修复Parco delle Cascine公园,延续从2011年就开始的"文艺复兴遗产保护计划" [2] - 过去十年GUCCI在佛罗伦萨文化保护上总共花费超3800万欧元 [2] 行业定位与竞争优势 - 在母公司开云集团调整架构的背景下,GUCCI正通过强化意大利特色来打造自身独特优势 [2] - 此次早春系列发布传承了创始人Guccio Gucci"从传统中打造经典"的理念,为奢侈品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本 [2]
这群年轻人,给文物当医生(文化中国行)
人民日报· 2025-05-02 22:01
文化遗产保护行业技术应用 -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团队研发微钻阻力仪用于古建木柱检测 通过阻力值曲线精准定位空心区域 单根木柱仅需2-3个小孔检测 [5] - 红外热成像仪实现0.1℃精度检测 可识别花生仁大小的古建屋面渗漏点 较传统肉眼观测效率提升显著 [6] - 探地雷达技术应用于明长城修缮 有效探测城墙内部积水空洞 采用注浆排水等预防性保护措施 [6] - 团队累计完成太庙 先农坛等60余处文物建筑检测 并主导制定全国首批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地方标准 [7] 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体系 - 上海市举办首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设置金属 陶瓷 书画三大组别 实操环节占比80% [8] - 比赛采用真实文物作为修复对象 如明清画心与战国青铜器 要求选手在一天半内完成全流程修复 [9] - 上海博物馆藏品总量达226万件/套 珍贵文物24万件/套 其1958年设立的修复工厂为国内最早机构之一 [10] - 赛事促进技艺传承 如金属组冠军王南丁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体现"师徒制"培养模式 [9][10] 海外文物修复国际合作 - 浙江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团队承担柬埔寨吴哥王宫遗址修复 采用3D扫描技术解决复杂构件测绘难题 [12][13] - 西北塔门修复中实施砂岩全编号定位系统 结合鸟瞰图记录与划区堆放 确保800年历史构件原位归安 [14] - 团队将高温高湿环境修复经验输出至"一带一路"国家 形成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 [14] - 项目组包含80后90后青年专家 分设现场管理 技术审核等职能模块 体现专业化分工 [12][13]
“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亮相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02 06:51
文化展览与传播 - "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在法国巴黎凡尔赛门博览中心揭幕,作为巴黎国际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参与 [1] - 展览以"中国风·中国潮"为主题,展品涵盖传统工艺品和前沿科技潮流展品,近2000件展品全面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域特色以及创新发展成果 [2] - 展览采用"文化展品+文艺展演+文创展售+文娱体验+知识分享"的多元模式,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包容、丰富多彩、立体生动的中国国际形象传播平台 [9] 文创产品与非遗展示 - 各类代表性"网红"文创产品引人驻足,包括故宫藻井冰箱贴、仿明代点翠嵌珠金龙凤冠饰品、敦煌裸眼3D明信片、哪吒主题剪纸等 [2] - 洛阳市带来了东方博物馆之都、唐三彩、牡丹、城市建筑等系列文创产品,其中"马卡龙色"唐三彩小马成为展区人气产品 [4] - 非遗文化展示成为展览亮点,台绣、团扇、剪纸、泥咕咕等传统工艺精品亮相,非遗传承人现场示范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7] 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表示中国政府重视文化传统,积极与国际机构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互鉴 [8] - 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杨新育介绍中国已有59项文化遗产和4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 [8] - 法国文化部文化事务督导卡特琳·鲁杰里表示今年适逢欧中建交50周年,双方应加强人文交流 [11] 地方特色与创新展示 - 深圳市首次参展巴黎国际博览会,重点推介"前海冰雪世界"和"湾区书城"两大文化旅游项目 [9] - 深圳前海自2010年成立以来短短十五年时间,已经从一片滩涂成长为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9] -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范大祺指出中国国际传播方式更加精准、生动,更具吸引力 [12]
莫高窟里 毫厘之间坚守匠心
央视网· 2025-05-01 00:04
敦煌莫高窟文物保护 -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壁画与彩塑技艺精湛,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及丝绸之路文明交流[1] - 历经千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破损和病害,需专业修复技术延续其生命[1] - 55号洞窟建于宋代,壁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修复需搭建五层脚手架[9] 文物修复技术与工具 - 修复师使用自制工具,如医用针管改造的注胶工具、羊毛腮红刷除尘等,工具数量近百种[5] - 修复刀制作数量达上千把,持续精益求精[5] - 修复工作需"零失误",为39年来的第一准则[10] 修复团队与传承 - 敦煌研究院修复团队从最初4人发展到上百人,年轻人占比超七成[12] - 修复专家刘涛师从"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技术成熟后获"面壁"修复资格[7][10] - 修复工作代代相传,包括临摹研究、病害治理等,使敦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10] 行业发展与成果 - 近二十年壁画保护在基础研究、技术规范等方面快速发展,进入新阶段[15] - "长久保存、永续利用"目标或可实现[15] - 修复工作需一毫米一毫米精细完成,刘涛对30多年前修复细节仍记忆清晰[12]
文明的刻度,让世界记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4-27 22: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增中国文献遗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5] - 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5] - 《世界记忆名录》旨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5] 随州曾侯乙编钟 - 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细的青铜乐器[7] - 编钟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3层8组,钟架重1665千克,挂件重2755千克[7] - 编钟上有3755字铭文,是我国目前所见唯一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律文献,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专著的空白[7] - 编钟证明我国早已使用"七声音阶"并形成了理论,比钢琴早2100多年[7] - 编钟有独特的"一钟双音"特性,敲击不同部位可发出两个音高完全不同的乐音[7] - 编钟的复制件已去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文化交流名片[7] 少林寺碑碣 - 《少林寺碑碣(566—1990)》保存了近500通、跨越1424年的历史,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极为罕见[8] - 少林寺大力推进碑碣等珍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完成绝大部分碑碣、壁画、档案等的内容复制和数字化扫描[8] - 少林寺建设数字档案展厅,运用虚拟现实、裸眼3D等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体验[8] - 展厅试开放期间创下每分钟14人次入场参观的纪录[9] - 未来将持续深化对少林寺碑碣的数字化保护、学术研究和公众传播工作[10]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由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所立,石碑上刻有汉字、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种文字[11] - 该碑是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史料[11] - 碑文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见证了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11] - 该碑体现了人类通过海洋航线进行文化交流、政治互信、商贸往来的辉煌历史[12] - 碑材在国内刻制完成后由郑和船队带到锡兰并在当地竖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