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科雅(301197)

搜索文档
工大科雅(301197) - 工大科雅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3-03-27 12:17
行业需求与驱动因素 - 热力公司购买热源成本随化石能源价格上涨而增加,因供热价格受政府管制,无法自行上调,节能改造是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 [1] - 城镇集中供热面积扩大,热源紧张,节能降耗可挖掘既有热源潜力,应对供热需求增长 [1] 公司业务特征 - 国内集中供暖期一般为每年10 - 11月至次年3 - 4月,供暖季客户不开展供热系统建设或改造,公司产品交付和方案实施多在供暖季前完成,项目验收和收入确认集中在四季度和二季度,经营业绩有季节性特征 [2] 公司产品竞争力 - 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平台是国内同类产品中完全基于底层程序语言开发的专用软件平台,不依赖第三方软件,架构设计灵活,适配不同供热管网,应用体验便捷,功能效果良好 [2] 行业发展趋势 - 传统供热运行调节依赖人工经验,智慧供热系统可实现能效系统信息化,统一监控、传输和管理全网参数,实时全面监测供热系统运行,为精准、按需供热提供基础 [2] - 我国北方供暖区差异大,不同项目软硬件设备和系统产品更新升级差异大,解决方案服务商需具备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完善供热全面解决方案的能力,帮助客户建设更精细化的供热系统 [2] 节能改造资金与投资 - 热力企业节能改造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国家专项资金、专项债资金 [3] - 热力企业一轮节能改造投资较高,通常第一年实施部分改造,间隔若干采暖季再进行下一轮,按优先改造高能耗区域和环节的原则多轮次推进全面改造 [3] 公司市场拓展展望 - 公司将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和售后服务效率,优化市场网络布局 [3] - 供暖季结束后的二季度是行业技术交流时期,公司将与各方积极交流,为获取订单打基础 [3]
工大科雅(301197) - 工大科雅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3-03-07 11:34
疫情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 2022年多地疫情散点式爆发,对新疆、哈尔滨、石家庄等地项目实施、交付及验收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1] - 2022年12月员工及客户工作人员感染新冠无法到岗,导致项目验收和销售回款不及预期 [1] 2023年经营情况及展望 - 一季度公司生产经营全面恢复,积极沟通疫情未交付及验收项目后续工作、督促回款 [2] - 供暖季临近结束,着手开展与客户的技术交流活动,探讨未来业务需求 [2] - 预期随着疫情全面好转,行业发展向好,对公司业务拓展有积极影响 [2] 行业竞争格局 - 未来市场竞争中,能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服务商比单纯设备或产品生产商更具竞争优势 [2] - 公司将提升自主研发水平、深入产学研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 [2] 业务形式选择 - 业务类型选择取决于客户需求和公司对业务标的评估后与客户沟通的结果 [2] - 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模式由公司投入资金等进行供热系统升级改造并负责运行维护,客户以节能效益支付投入及利润,合同金额更高但客户短期付款压力更小 [2] 人员增长预期 - 公司将广纳优秀市场和技术人才,推进营销网络和运维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 [2] - 公司业务增长不依赖人力资源同步增长 [2] 未来业务发展展望 - 立足于主业发展,提高技术研发能力与产品、服务质量 [3] - 促进产品和服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借助上市公司平台开展业务合作,推进业务拓展 [3]
工大科雅(301197) - 2022年9月15日-9月1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11 07:24
政策环境 - 国家制定“2030年前碳中和”目标,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政策,促进供热节能领域发展 [1] - 城市基础设施更新,国家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对供热领域投入支持增长 [2] 行业景气度与市场空间 - 能源价格上涨使节能降耗为热力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城镇化提升使供热面积增长,居民对用热舒适度要求提高,行业智能化改造需求持续 [2] - 双碳目标下政府对供热行业监管标准提高,供热节能行业市场空间广阔、景气度高 [2] - 北方城镇供暖能耗、碳排放在建筑能耗中占比高,改造后节能收益率约15%,有经济和社会效益,是实现双碳目标有效路径 [3] - 北方城镇既有供热面积约150余亿平方米,每年新增3 - 5亿平方米,支撑供热节能改造行业市场需求 [4] 行业竞争格局 - 供热节能行业市场准入开放,竞争充分,早期新进入者多由贸易转型,业务集中在省内,以销售产品为主 [2] - 产业政策调整和技术迭代后,涌现出工大科雅等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节能服务商,未来竞争将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的服务商间展开,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2][3] 公司竞争优势 - 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出基于国产信创体系、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硬件产品,覆盖供热输配全过程 [3] - 实际控制人齐承英教授是行业专家,带领建成技术人才团队,能把握行业需求、推动技术进步 [3] - 在大型热网智能化改造项目招投标中连续中标,积累丰富客户资源,河北省智慧供热监管平台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及雄安新区、160个县(市、区),供热面积达14亿平方米;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平台及软硬件系统集成产品在北方15个省(市、自治区)建立应用示范项目 [3] - 依托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技术创新驱动 [3] 公司产品情况 - 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平台基于底层程序语言开发,不依赖第三方软件,架构灵活,适配不同管网,有“一键节能”模式,提供便捷体验 [4] - 政府级智慧供热监管平台有领先优势,河北省平台覆盖全省多地,城市级平台推广至外地市,覆盖供热面积达14亿平方米 [4] - 开发多套热网智能感知与调控系统及产品,为多类客户提供智慧供热全面解决方案,客户改造后可实现约15%的能耗节约效果 [4] 公司经营情况 - 客户主要是热力企业和政府供热主管部门,订单获取以招投标为主,其他方式为辅 [4][5] - 业务有显著季节性,产品和解决方案供货、实施交付在供暖季前完成,项目多在第四季度和第二季度验收确认收入 [5] - 大部分项目验收后付款至60 - 90%,剩余质保金一到两个采暖季后支付,部分政府和国企出资项目回款周期长 [5]
工大科雅(301197) - 2022年9月22日-9月2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1-11 05:31
行业情况 - 我国北方城镇既有供热面积约150余亿平方米,每年新增供热面积3 - 5亿平方米,供热行业智慧改造渗透率较低,未来智能化改造需求和渗透率将提升 [1]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包括智慧供热解决方案和智慧供热服务,智慧供热解决方案含智慧供热应用平台、热网智能感知与调控系统及系列化产品,近年在合同能源管理方向拓展 [1] - 客户主要面向热力企业、政府供热主管部门以及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等 [1][2] 政府需求 - 政府级智慧供热监管平台可采集及分析供热数据,实现热源保障及调度等功能,满足数字化治理需求,提升区域集中供热管理水平 [2] 款项支付 - 合同签订后有10 - 30%预付款,设备销售类合同交付安装调试后付款;“交钥匙工程”验收后付款至60 - 90%,质保金比例5 - 10%,一到两个采暖季后支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采暖季结束后节能收益一次性结算 [2] 业务分布与布局 - 西北、华北、东北等集中供暖区域对公司业务贡献度平均,在北方采暖区15个省份及湖北北部、安徽南部等非集中采暖区设事业部,有营销和运维服务网络,募投项目完成后将完善市场开拓网络和本地化服务团队建设 [2] 非集中供暖地区业务 - 传统秦岭淮河以南部分非集中供暖区域进行集中供暖设施市政建设,公司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部分城市有业务拓展,非集中供热地区以新能源分布式供热为主,需智慧供热系统精细化管理 [3] 合同能源管理业务 - 公司与供热企业约定投入资金等进行节能改造,采暖季结束后确认节能效益并按约定分享收益,该模式能消除客户顾虑、解决资金问题,公司未来将综合考虑继续拓展相关业务 [3]
工大科雅(301197) - 2022年10月21日-10月2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2-10-28 09:24
行业趋势与企业经营 - 国家政策鼓励供热市场化运营机制改革,供热企业收费标准由政府制定,精细化和节能降耗水平决定盈亏,自身竞争力决定经营成效和存续 [1] 行业竞争格局 - 未来供热节能改造行业市场化竞争主要在具备供热节能整体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的服务商之间,单纯设备或产品生产商无法适应需求 [2] - 除工大科雅外,同方节能、瑞纳智能、北明天时、硕人时代等是业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节能服务商 [2] 公司产品竞争力 - 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平台基于底层程序语言开发,不依赖第三方软件,架构灵活,适配不同供热管网,有“一键节能”模式 [2] - 政府级智慧供热监管平台有领先优势,河北省平台覆盖全省13个地级市、雄安新区及160个县(市、区) [2] - 城市级智慧供热管理平台推广至河北省外地市,覆盖供热面积达14亿平方米 [2] - 开发多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热网智能感知与调控系统及产品,为多类客户提供智慧供热全面解决方案,客户实施改造后可实现15%左右的能耗节约 [2][3] 公司业务情况 - 北方进入供暖季,公司按合同交付项目,供暖季开始后与客户沟通完成验收 [3] - 国家老旧小区改造政策有利于公司及全行业业务拓展 [3] - 公司完善营销网络及运维服务体系,依托北方采暖区15个省(市、自治区)的示范和标杆项目提升业务拓展能力 [3] 公司发展计划 - 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满足市场需求增长,保持高研发投入,维持技术领先优势 [3] - 布局模块化智能热力站等产业链延伸,深入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探索人才培养和技术成果转化新模式 [3]
工大科雅(301197) - 2022 Q3 - 季度财报
2022-10-25 16:00
营业收入表现 - 第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572.32万元,同比下降41.99%[5] - 年初至报告期末营业收入为1.45亿元,同比下降29.67%[5] - 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29.7%至1.45亿元,对比上年同期2.06亿元[25] 净利润表现 - 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6.56万元,同比下降188.86%[5] - 年初至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96.94万元,同比下降39.25%[5] - 净利润同比下降37.4%至1012.6万元[26]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39.3%至996.9万元[27] - 基本每股收益同比下降38.9%至0.11元[27] 成本与费用表现 - 营业成本同比下降35.3%至794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4.8%[26] -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13.6%至1979.6万元[26] - 应收账款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长72.3%至1177.1万元[26]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365亿元,同比增长31.7%[29] - 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4870万元,同比下降12.6%[29] - 支付的各项税费为1808万元,同比下降24.9%[29] 现金流量表现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亿元,同比下降125.36%[5]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5.43亿元,同比下降1829.08%,主要因购买结构性存款增加[15]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出1.05亿元,对比上年同期流入1482.8万元[28]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1.295亿元,同比扩大125.4%[29]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5.432亿元,同比扩大1829.2%[29]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正7.124亿元,主要来自吸收投资收到的7.1亿元[29] - 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为7.19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079.2%[29] - 投资支付的现金为12.60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65.6%[29]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1.584亿元,较期初增长33.5%[30] 资产与负债变动 - 总资产达14.29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86.42%[5] - 货币资金增至7.34亿元,较年初增长456.24%,主要因募集资金到位[10] - 短期借款增至1931.75万元,较年初增长5345.08%,主要因银行贷款增加[10] - 资本公积增至8.53亿元,较年初增长332.71%,主要因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溢价[10] - 公司货币资金从年初132,001,259.94元大幅增加至734,248,098.72元[22] - 公司应收账款从年初300,072,858.99元增加至331,312,417.09元[22] - 公司存货从年初98,257,259.04元增加至148,044,338.18元[22] - 公司资产总计从年初766,388,869.22元大幅增加至1,428,723,305.93元[22] - 资本公积同比增长332.8%至8.53亿元[23] - 总负债同比增长22.8%至1.82亿元[23] 股权与股东信息 - 公司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20,889名[17] - 公司第一大股东天津科雅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41%,持股数量为14,960,000股[17] - 公司第二大股东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54%,持股数量为12,705,000股[17] - 公司第三大股东齐承英持股比例为8.30%,持股数量为10,007,000股[17] 重大事项 - 公司于2022年8月8日首次公开发行30,135,000股A股股票,发行价为25.50元/股[19] - 公司2022年9月中标哈尔滨哈投集团智慧供热项目,协议金额171,123,290.85元[20] 审计与报告说明 - 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未经审计[31]
工大科雅(301197) - 2022 Q2 - 季度财报
2022-08-29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1.09亿元,同比下降24.42%[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43.50万元,同比增长7.39%[22]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211.92万元,同比增长12.87%[22] - 公司2022年半年度营业总收入为1.0926亿元,同比下降24.4%[170] - 净利润为1324.8万元,同比增长7.3%[171] - 营业收入为1.0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3%(2021年同期1.31亿元)[174]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1343.5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4%(2021年同期1251.1万元)[172]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5元/股,同比增长7.14%[22] - 稀释每股收益为0.15元/股,同比增长7.14%[22] - 基本每股收益0.15元,同比增长7.1%(2021年同期0.14元)[172] - 用最新股本计算的全面摊薄每股收益为0.1115元/股[2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30%,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22]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5288.78万元,同比下降41.41%[75] - 营业总成本为9097.94万元,同比下降30.4%[171] - 营业成本为5096.2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4%(2021年同期8136.7万元)[175] - 研发费用为1320.65万元,同比下降10.4%[171] - 研发费用为1134.2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4%(2021年同期1356.6万元)[175] - 研发费用率在2022年半年度达到12.09%,为历史最高水平[70] - 直接材料成本3069.75万元,同比下降30.73%[80] - 外购劳务成本1266.96万元,同比下降58.94%[80] - 直接人工成本71.54万元,同比下降88.86%[80] - 信用减值损失为-983.56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74.04%,主要因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84] - 信用减值损失966.2万元人民币,同比扩大91.8%(2021年同期503.7万元)[175] - 所得税费用2.3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8.4%(2021年同期146.5万元)[175] 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58.54万元,同比下降55.84%[2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758.54万元,同比恶化55.8%[178]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7185.1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4%(2021年同期8394.8万元)[177]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5860.5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3%(2021年同期7356.9万元)[177]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现金8698.1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0%(2021年同期6211.8万元)[177]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由负转正,为109.52万元,去年同期为-6497.31万元[178]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86.27万元,去年同期为-1049.99万元[178] - 支付的各项税费为1506.23万元,同比下降12.2%[178] - 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现金14.7万元,同比增长47.6%[178]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5578.53万元,同比下降14.2%[181] - 母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为1.48亿元,同比增长10.6%[181] - 母公司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为2.13亿元,同比增长263.1%[181] 资产和负债变动 - 货币资金期末余额5122.76万元,占总资产比例7.01%,较上年末下降10.21个百分点,主要因提前备货支付供应商货款[85] -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3.3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46.00%,较上年末增长6.85个百分点,主要因业务规模持续增长[85] - 存货期末余额1.0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4.56%,较上年末增长1.74个百分点[85] - 短期借款期末余额1804.74万元,占总资产比例2.47%,较上年末增长2.42个百分点[85]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6086万元,较期初增加3800万元[89] - 货币资金从年初132,001,259.94元减少至51,227,595.21元[163] -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年初27,860,000.00元减少至5,000,000.00元[163] - 应收账款从年初300,072,858.99元增加至335,914,704.79元[163] - 货币资金从期初1.184亿元减少至4877.49万元,降幅58.8%[167] - 应收账款从2.9179亿元增至3.2934亿元,增长12.9%[167] - 短期借款从35.48万元激增至1804.74万元,增幅达4987%[168] - 交易性金融资产从2542万元降至500万元,降幅80.3%[167] - 合同负债从2280.91万元降至1316.61万元,降幅42.3%[168]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803.23万元,较期初减少59.5%[178] 所有者权益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92亿元,同比增长2.32%[22]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从5.7842亿元降至5.9146亿元[165] - 合并所有者权益合计增加1324.8万元至5.87亿元,增幅2.3%[183] - 公司期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719亿元,其中股本9040.5万元、资本公积1.972亿元、盈余公积3598万元、未分配利润2.484亿元[196] - 本期综合收益总额为1245.3万元[200] - 本期利润分配导致未分配利润减少2712.15万元[200] - 盈余公积较上年同期增长28.0%,从2816万元增至3598万元[196][198] - 未分配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31.3%,从1.892亿元增至2.484亿元[196][198] - 资本公积保持稳定为1.972亿元,与上年年末持平[196][198] - 所有者权益总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3.3%,从5.049亿元增至5.719亿元[196][198] - 2022年上半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为5.97亿元[188] - 2021年上半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为5.21亿元[189] - 2022年上半年综合收益总额为1234.3万元[191] - 2022年上半年对股东的利润分配为2712.15万元[191] - 2022年上半年母公司未分配利润增加1593.57万元[194] - 2022年上半年母公司综合收益总额为1593.57万元[194] - 2022年上半年末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5.56亿元[194] - 2021年末盈余公积为2816.38万元[189] - 股份支付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为12.06元[200] - 其他综合收益结转留存收益未发生重大变动[196] - 本期专项储备变动未披露具体金额[196] 业务线表现 - 智慧供热应用平台收入2555.22万元,同比增长63.96%[77] - 热网智能感知与调控系统收入6751.15万元,同比下降33.78%[77] - 公司主营业务为智慧供热解决方案和智慧供热服务[29] - 智慧供热应用平台包括政府级监管平台和企业级监控平台两类产品[29] - 政府级智慧供热监管平台已在乌鲁木齐、石家庄等十余个地市投入运行[31] - 通断时间面积法热计量系统通过监测供回水温度进行修正以提升热计量分摊可靠性[38][39] - 通断时间面积法热计量系统具备IC卡预收费管理功能实现远程电子稽查及收费管理[39] - 供热计量温控一体化智能系统通过实时监控智能阀运行状态实现水力平衡自动调控[40] - 温度面积法热计量系统采用楼栋计量按户分摊方式并以用户室内温度作为分摊依据[41] - 热用户室温采集系统通过NB-IoT通讯模组实现低资费高安全性的温度数据远传[42] - 公共建筑节能控制系统在非采暖时段自动降低供热参数减少能耗[43] - 合同能源管理业务通过分享客户节能效益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收益[45][46] - 供热托管业务通过精细化管理帮助热力企业实现节能降耗[47] - 公司智慧供热平台具备一键节能功能通过算法预测优化调控[14] - 政府级智慧供热监管平台覆盖面积达14亿平方米[61] - 企业级智慧供热监控平台累计应用超100家热力企业[61] - 智慧供热监管平台覆盖供热面积已达14亿平方米[72][73] - 核心产品覆盖北方采暖区15个省及非集中供暖区域[61] - 自主研发的智慧供热应用平台已完成与鲲鹏麒麟等产品兼容适配[68] - 公司拥有14项核心技术包括供热行业智能分析技术和3D可视化技术等[64] 生产和运营模式 - 公司采用委托加工模式由委托方提供原料受托方收取加工费[14] - 公司采用外协生产模式由外协厂商根据客户要求采购生产[14] - 公司采用以产定采加合理备货模式安排仪器仪表电子电器阀门等材料采购[49] - 公司生产模式包含自主生产委托加工和外协生产三种类型[52] - 外协生产模式符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轻资产运营惯例[55] - 公司通过招投标为主方式获取业务订单[57] 行业和市场背景 - 公司业务涉及集中供热从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管网向城市供热[14] - 公司供热节能业务从热能生产传输使用三方面控制能耗[14] - 公司建筑节能业务采用节能技术工艺材料降低能耗[14] - 公司供热计量业务实现按户计量用热量和收费[14] - 城市供热面积从2009年37.96亿平方米增长至2020年99.82亿平方米 年均复合增速达9.19%[60] - 集中供热建设投资额从2009年441.52亿元上升至2020年523.61亿元[60] - 供热能耗在北方城镇建筑能耗中占比约20%[62] 子公司表现 - 大连子公司营业收入611,295.04元,营业利润358,127.10元,净利润349,073.84元[101] - 北京子公司营业收入755,289.66元,营业利润128,676.69元,净利润125,540.67元[101] - 天津子公司营业收入2,645,867.92元,营业亏损2,518,661.67元,净亏损2,525,847.75元[101] - 唐山子公司营业收入1,258,058.54元,营业利润624,353.14元,净利润608,632.59元[101] - 石家庄子公司营业收入2,646,849.93元,营业亏损1,274,314.14元,净亏损1,195,058.71元[101] - 安阳子公司营业收入518,923.91元,营业亏损440,383.09元,净亏损440,341.32元[101] - 新疆子公司营业收入1,403,524.73元,营业利润534,702.95元,净利润521,345.79元[101] - 天津智能子公司营业收入1,269,469.03元,营业亏损379,090.12元,净亏损377,212.22元[101] - 石家庄智能子公司营业收入0元,营业利润67,241.79元,净利润71,228.88元[101] 非经常性损益 - 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92,572.89元[27]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485,239.49元[27] - 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为147,044.04元[27] - 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为37,204.47元[27] - 所得税影响额为-243,304.95元[27] - 少数股东权益影响额为-17,801.20元[27]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1,315,808.96元[27] - 其他收益为517.74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38.97%,主要来自增值税退税及政府补助[84] 投资和理财活动 - 报告期投资额2.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9.91%[91] - 委托理财发生额1.24亿元,未到期余额3533.13万元[97] 诉讼和风险 - 公司涉及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诉讼金额287.02万元,一审判决被告需支付改造费1,249,002.2元[129] - 公司涉及保险合同纠纷诉讼金额27.56万元,尚未判决[129] - 公司面临新冠疫情风险导致项目施工、产品安装调试验收推迟及收入确认进度放缓[103] - 报告包含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详细描述[5] 公司治理和股东结构 - 公司2022年半年度报告经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保证真实准确完整[4] - 公司计划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5] - 公司报告期无重大关联交易、重大担保及重大合同事项[130][140][141] - 公司报告期不存在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违规对外担保情况[124][125] - 公司半年度财务报告未经审计[126] - 公司总股本为90,405,000股,全部为限售条件股份,占比100%[147] - 国有法人持股数量为23,255,000股,占总股本比例25.72%[147] - 其他内资持股数量为67,15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74.28%[147] - 境内法人持股数量为39,093,000股,占总股本比例43.24%[147] - 境内自然人持股数量为28,057,000股,占总股本比例31.04%[147]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46名[150] - 天津科雅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6.55%,持股数量为14,960,000股[150] - 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4.05%,持股数量为12,705,000股[150] - 齐承英持股比例为11.07%,持股数量为10,007,000股[150] - 河北昌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98%,持股数量为4,500,000股[150] - 郑乃玲持股比例为4.97%,持股数量为4,490,000股[150] - 中电海河智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持股比例为4.93%,持股数量为4,455,000股[151] - 公司股本为9040.5万元[188][189][191][194] - 资本公积为1.97亿元[188][189][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