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富吉瑞(688272)
icon
搜索文档
*ST富吉(688272) - 2022 Q1 - 季度财报
2022-04-27 16:00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营业收入为1489.83万元,同比下降74.76%[5][8] - 营业总收入同比大幅下降74.8%,从2021年第一季度的5903.3万元降至2022年第一季度的1489.8万元[18]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70.16万元,同比下降349.33%[5][8] - 净利润由盈转亏,从2021年第一季度盈利669.9万元转为2022年第一季度亏损1670.2万元[19]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2元/股,同比下降283.13%[5][8] - 基本每股收益为-0.22元/股,同比下降283.3%[20]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49%,同比减少5.33个百分点[5] - 2022年第一季度综合收益总额为-16,701,589.96元,同比下降349.2%[20]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同比下降73.1%,从3476.1万元降至933.3万元[18][19]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84.8%,从183.6万元增至339.3万元[19]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53.1%,从750.8万元增至1149.3万元[19] - 研发费用保持稳定,同比增长3.7%,从919.9万元增至953.9万元[19] - 研发投入合计953.95万元,同比增长3.70%[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64.03%,同比增加48.45个百分点[5][8] - 财务费用改善明显,从支出54.6万元转为收入84.6万元,主要因利息收入增加[19] - 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至172.0万元,相比2021年第一季度的28.1万元[19] - 支付给职工现金27,107,302.68元,同比增长15.6%[20] 现金流量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93.70万元,同比下降4.16%[5] - 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总额27,572,905.08元,同比下降66.7%[20]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22,693,983.66元,同比下降72.5%[2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936,972.15元,同比改善4.2%[20]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出1,435,148.64元,同比下降25.3%[21] - 取得借款收到现金10,000,000元[21] - 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350,399,220.93元,同比增长478.7%[21]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23,854,545.15元,同比改善52.9%[21] 资产和负债 - 总资产为7.73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2.8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6.62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2.46%[5] - 短期借款增长25.0%,从4003.6万元增至5003.0万元[16] - 合同负债显著增长284.3%,从35.0万元增至134.5万元[16] 非经常性损益 -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政府补助为308.80万元[6] 股东信息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4,597户[10] - 宁波瑞吉富科技中心(有限合伙)持股14,672,272股,占比19.31%[10] - 上海兆韧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空空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4,882,327股,占比6.42%[10] - 黄富元持股4,525,230股,占比5.95%[10] - 季云松持股3,162,928股,占比4.16%[10] - 胡岚持股3,021,403股,占比3.98%[10] - 周成持股2,985,199股,占比3.93%[10] - 李宜斌持股2,906,208股,占比3.82%[10] - 陈德智持股2,682,400股,占比3.53%[10] - 上海兆韧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兆戎空天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628,810股,占比3.46%[10]
*ST富吉(688272) - 2021 Q4 - 年度财报
2022-04-19 16:00
财务表现: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2021年营业收入317,927,242.89元,同比下降2.87%[21] - 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3.18亿元,同比下降2.87%[3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6,443,601.71元,同比下降10.99%[2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7644.36万元,同比下降10.99%[33] - 基本每股收益1.27元/股,同比下降20.63%[23]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1.10元/股,同比下降30.38%[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3.01%,同比下降39.43个百分点[23] - 第四季度营业收入94,317,106.44元,为全年最高季度收入[26] - 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70,176.72元,为全年最高季度利润[26] 财务表现: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营业成本151,316,376.96元,同比下降9.01%[124] - 销售费用12,506,708.85元,同比上升62.63%[124] - 研发费用38,442,411.38元,同比上升16.06%[124]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62.63%至1250.67万元[140]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3.09%至3596.52万元[140]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6.06%至3844.24万元[141] - 原材料成本同比下降15.71%至1.30亿元,但仍是主要成本占比89.04%[134] - 直接人工成本同比上升39.63%至1059万元,制造费用上升41.53%至542万元[134] - 热像仪成本同比增长49.80%至6330万元,机芯成本下降52.39%至5553万元[134] - 光电系统成本同比激增1462.97%至1928万元,占总成本比例从0.74%升至13.20%[134] 利润分配和股东回报 - 公司2021年实现归属于普通股股东净利润76,443,601.71元[6] - 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为114,934,322.84元[6]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1元(含税)[6] - 现金分红总额7,676,000元(含税)[6] - 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例为10.04%[6] - 公司总股本为76,000,000股[6] - 利润分配预案尚待股东大会审议[7] - 公司利润分配优先采用现金分红方式[200] - 利润分配不得超过累计可分配利润范围[200] - 实行同股同利的股利分配原则[200] - 现金分红需兼顾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200] - 利润分配决策需考虑中小投资者意见[200] - 公司可采用现金/股票/现金股票结合方式分配利润[200] - 具备现金分红条件时必须采用现金分红[200] - 利润分配政策需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200] 现金流和资产状况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6,239,617.32元,同比下降283.57%[21]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83.57%至-8623.96万元[142] - 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长627.98%至3.57亿元[143] - 2021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678,640,099.62元,同比增长192.07%[21] - 总资产达7.95亿元,同比增长110.76%[33]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每股净资产8.93元,同比增长118.87%[33] - 货币资金同比增长236.69%至3.74亿元,占总资产47.06%[147] - 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43.95%至1.87亿元,占总资产23.53%[147] - 短期借款同比增长81.83%至4003.57万元[147] - 资本公积同比增长288.76%至4.72亿元,占总资产59.39%[147] -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18,713.53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58.86%[119] - 存货账面价值16,608.68万元[119] 业务线表现:产品与收入 - 公司主要产品分为三大类:机芯、热像仪和光电系统,构成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层级关系[37] - 机芯由探测器、硬件电路和图像处理软件集成,是热像仪和光电系统的核心部件[37][41] - 热像仪由机芯、硬件电路、机械结构件和光学镜头集成,可独立销售或作为光电系统部件[37][42] - 光电系统(红外全景雷达)由整机组件、摆镜、转台和信号处理系统集成,实现360度实时扫描成像[46][47] - 红外光学镜头由多片Ge锗、Si硅、ZnS硫化锌、ZnSe硒化锌等材料镜片组成,满足高低温及振动冲击环境要求[39] - 热像仪整机除基础成像功能外,还具备多光谱切换、红外测温、坐标定位及拍照录像等复杂功能[43] - 红外全景雷达通过光纤传输图像信号,由人工智能处理模块实时处理三千多万像素的全景图像[47] - 镜头产品主要为自用,较少对外销售,是热像仪的核心组成部分[37][39] - 公司主要提供机芯、热像仪和光电系统等产品,立足于产业链中游[50] - 主营业务毛利率52.69%,同比增加3.49个百分点[128] - 热像仪产品毛利率50.63%,同比下降10.89个百分点[128] - 光电系统产品收入同比增长1,840.59%[128] - 光电成像产品产量同比下降41.07%至28,828台,销量下降23.41%至33,157台[131] 地区表现 - 华东地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7.07%至1.07亿元,毛利率减少8.72个百分点至40.78%[129] - 华北地区营业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43.51%至1.05亿元,毛利率增加7.53个百分点至61.20%[129] - 华南地区营业收入暴涨23939.67%至1255万元,毛利率提升43.24个百分点至72.35%[129] 研发投入与技术创新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12.09%,同比增加1.97个百分点[23] - 研发投入3844.24万元,同比增长16.06%,占收入比12.09%[33] - 研发投入总额为38,442,411.38元,同比增长16.06%[85]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09%,较上年增加1.97个百分点[85] - 费用化研发投入38,442,411.38元,无资本化研发投入[85] - 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为0%,与上年持平[85] - 公司研发支出为3844.24万元,占营业收入12.09%,同比增长16.06%[108] - 研发人员数量为114人,占公司总人数40.57%,较上年增加24人[107]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2949.57万元,平均薪酬32.06万元[107] - 公司获得授权专利总数63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82] - 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82] - 新增软件著作权12项,累计软件著作权40项[83] - 报告期内新申请国内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82] - 累计申请专利118项,获得授权专利103项[83] - 公司自主研发并量产的制冷多功能手持热像仪、融合望远镜机芯、气体检测热像仪、光电雷达系统、高端中波红外镜头等多个产品关键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68] - 公司于2018年成功研发出1024×768分辨率的非制冷机芯用于工业测温热像仪产品TIF1024并实现销售收入[73] - 公司于2020年成功研制出1280×1024分辨率的非制冷机芯[73] - 多点温度图像补偿技术可校正随温度变化的图像非均匀性噪声,提高红外产品图像稳定性[77] - 热成像图像校正技术可提升图像质量,校正时域噪声与空域噪声[77] - 低功耗大面阵传感器驱动技术优化驱动电路和控制程序,减小整体功耗[77] - 多光谱融合技术显著提升图像信息量,成像质量和作用距离等性能指标[77] - 基于热成像图像增强技术明显提升红外图像细节信息与目标辨识能力[77] - 基于热成像自适应图像技术使红外成像产品对不同辐射分布场景自适应调节亮度和对比度[77] - 基于热成像电子稳像技术通过算法减轻图像抖动,保持图像稳定[78] - 基于热成像测温技术实现非接触式大面积瞬时测温,提高工业设备测温检测效率和精度[78] - 基于热成像气体检测技术针对气体红外吸收峰波段进行非接触式被动成像探测,提升气体泄漏检测效果和效率[78] - 全国产化嵌入式电路设计实现红外机芯电路全国产化,为军品提供国内完全自主可控机芯产品[78] - 公司核心技术涵盖热成像图像处理、检测技术、嵌入式硬件、智能算法等八大领域[114] - 公司已开发多光谱融合、气体检测、光电雷达模块与系统、红外导引等产品[110] - 公司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多光谱领域,实现热成像与固态微光、可见光等融合成像[110] 研发项目进展 - DC-JX YH红外组件项目总投资6.261百万元,累计投入6.24百万元,完成率99.66%[88] - DMQJ YT电系统项目总投资21.585百万元,本期投入10.263百万元,累计投入10.263百万元[88] - DU-JX BM红外模块项目总投资7.675百万元,累计投入7.612百万元,完成率99.18%[88] - WGJ-JZ微光相机项目总投资4.28百万元,累计投入4.229百万元,完成率98.81%[90] - ZWT-H检测仪项目总投资6.247百万元,累计投入6.226百万元,完成率99.66%[90] - 在线测温热像仪项目总投资1.99百万元,累计投入1.862百万元,完成率93.58%[90] - 气体热像仪项目总投资2.1百万元,累计投入1.953百万元,完成率93%[90] - 激光测距观瞄热像仪项目总投资1.4百万元,本期投入0.901百万元,累计投入0.901百万元[92] - 全国产化镜头配套项目总投资0.256百万元,累计投入0.245百万元,完成率95.57%[92] - 光电系统项目总投资1.5百万元,本期投入0.043百万元,累计投入0.043百万元[92] - 某系统平台热像仪项目预算600,000.00元,实际支出565,649.17元,完成率94.3%[94] - 跟踪瞄准控制热像仪A项目预算245,000.00元,实际支出229,553.18元,完成率93.7%[94] - 跟踪瞄准控制热像仪B项目预算1,200,000.00元,实际支出831,890.83元,完成率69.3%[94] - 某车载监控设备项目预算150,000.00元,实际支出112,763.79元,完成率75.2%[94] - 车辆辅助驾驶仪项目预算170,000.00元,实际支出196,413.31元,超支15.5%[94] - 地面周扫光电系统项目预算13,850,000.00元,实际支出13,781,937.89元,完成率99.5%[96] - 工业检测热像仪项目预算5,525,000.00元,实际支出5,178,132.68元,完成率93.7%[96] - 手持测温仪项目预算1,100,000.00元,实际支出1,186,829.94元,超支7.9%[96] - 非制冷周扫光电系统项目预算105,000.00元,实际支出86,559.63元,完成率82.4%[96] - 水面跟踪光电系统项目预算850,000.00元,实际支出65,928.38元,完成率7.8%[96] - 非制冷观察热像仪项目预算175,000元,实际支出48,348.72元,完成进度150,633.90元,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98] - 某转台控制系统项目预算100,000元,实际支出1,463.74元,完成进度1,463.74元,实现大负载驱动一体化控制[98] - 主控电路板项目预算78,300元,实际支出66,758.92元,完成进度66,758.92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8] - 地面监控系统项目预算1,000,000元,实际支出6,549.51元,完成进度6,549.51元,采用全国产化解决方案[98] - 某轻武器控制系统A项目预算2,250,000元,实际支出28,729.73元,完成进度33,216.90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8] - 某轻武器控制系统B项目预算55,000元,实际支出32,072.79元,完成进度32,072.79元,实现驱动与射击控制一体化[100] - 舱内摄像机项目预算472,200元,实际支出61,838.44元,完成进度61,838.44元,具备双光路设计及智能报警功能[100] - 地面监控系统项目预算750,000元,实际支出8,935.26元,完成进度8,935.26元,用于复杂目标跟踪监控[100] - 非制冷枪瞄机芯A项目预算90,000元,实际支出78,023.39元,完成进度78,023.39元,图像融合算法达国内先进水平[100] - 非制冷枪瞄机芯B项目预算1,280,000元,实际支出1,160,395.53元,完成进度1,276,968.89元,采用HDR技术且符合全国产化要求[100] - 项目27吊舱热像仪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进度37.18%[102] - 项目28非制冷融合机芯投入资金20万元,完成进度94.72%[102] - 项目29非制冷观瞄机芯投入资金75.25万元,完成进度89.78%[102] - 项目31轻武器控制系统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进度5.94%[103] - 项目32周视搜索预警投入资金45.8万元,完成进度95.66%[103] - 项目33周视搜索预警配套投入资金150万元,完成进度0.28%[103] 供应链与客户集中度 - 公司采购原材料主要有探测器、电子元器件、结构件、镜片和镜头等[50] - 外购探测器较自供探测器对成本增加的影响约20-35%[117]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63.02%,总额2亿元,其中最大客户销售额7095万元占比22.31%[138]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比53.32%,总额1.17亿元,最大供应商采购额4407万元占比20.03%[139]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2022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为14504.5亿元人民币约2295亿美元同比增长7.1%[59] - 2021年中国国防支出1933亿美元仅为美国军费7405亿美元的26%[59][62] - 2023年中国民用红外热成像市场规模预计达41.13亿美元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18.61%[60] - 2024年全球非制冷民用红外市场规模预计达44.24亿美元[64] - 海湾战争中平均每个美国士兵配备1.7具红外热像仪[58] - 2021年中国GDP达美国70%但国防支出占比显著偏低[59] - 中国军队红外热像仪配备数量相对发达国家较少[62] - 红外产品技术壁垒涉及多学科领域及高投入工艺平台[65] - 军用红外市场受技术封锁制约全球规模增长[62] - 主流红外图像分辨率从320×240、384×288升级到640×480、640×512,1024×768、1280×1024开始进入正式产品[72] - 1024×768分辨率数据量是640×512分辨率的2.4倍,是384×288分辨率的7.1倍[72] - 主流非制冷探测器像元尺寸从25μm减小至17μm、12μm,10μm像元尺寸非制冷探测器已推出[74] - 12μm和10μm像元尺寸已接近非制冷探测器感应光谱8~12μm的物理衍射极限[74] - 红外芯片和探测器国产化导致红外热成像产品价格降低性价比提升市场普及率将进一步提升[76] - 制冷红外热成像产品因价格大幅下降工作温度提高携带便利性增加将逐步替代部分非制冷产品使用范围和使用量进一步扩大[76] - 红外热成像产品从工业领域向无人机、物联网、汽车辅助驾驶、智能空调、住宅安防等个人消费品领域发展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且趋向高端化[76]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5] - 公司已实现盈利(上市时未盈利但现已盈利)[4] - 报告披露日为2022年4月20日[12] - 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度)[81] - 公司采用脱密方式处理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财务信息[163] - 2021年度公司召开股东大会5次,其中1次年度股东大会和4次临时股东大会[165] - 董事会召开会议12次,设董事9名,其中独立董事3名占比33.3%[166] - 监事会召开会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