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头豹研究院
icon
搜索文档
养老院:智慧养老,打造老年人舒心新家园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2-05 13: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养老院行业受政策驱动明显,服务个性化需求强且跨行业依赖度高 历史上受公办养老院社会化功能未有效发挥和入住率持续高企等因素影响,市场规模增长有空间但较缓慢 未来随着养老床位数量增长、老龄化加剧和老年人口增多,行业将迎来更广阔发展空间,尤其是高质量养老服务需求更旺 同时行业也面临人力资源挑战和消费者信任危机等问题,需通过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加强监管等方式应对[1][14][33][34][3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 养老院是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全面照护服务的专业机构,目标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服务对象主要是需日常照顾和医疗护理的老年人,行业包括养老院、养护院等多种类型机构[2] 行业分类 按照不同服务领域的功能和属性,养老产业服务可分为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等八大类,以及其他养老服务[3] 行业特征 行业特征包括政策驱动明显、服务个性化需求强、跨行业依赖度高 政策推动行业发展,但服务提供者需应对政策变化;个性化服务是趋势,但多数机构存在转变差距;行业与多领域合作,“医养结合”受关注[14][15][16] 发展历程 中国养老院行业经历四个阶段:1949 - 1977年萌芽阶段,以政府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为主;1978 - 1999年启动阶段,老龄工作机构和老年法规逐步建立;2000 - 2011年高速发展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2012年至今迈向成熟阶段,智能化养老和医养结合模式广泛推广,未来将向高质量、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7]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医疗设备供应商等,为养老院提供基础设施和专业服务 养老机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率提高,智慧养老带来新机遇,预计未来10年中国“AI + 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超30%[22][26][27] - **中游**:主要是养老院运营机构,为老年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 面临人力资源供不应求问题,但服务逐渐多样化,智慧养老和医养结合模式可提升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22][29][30] - **下游**:是老年消费者 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但行业面临消费者信任危机,需政府和行业共同努力重建信任[31][32] 行业规模 - **概况**:2017 - 2022年,市场规模由434.63亿人民币上升至529.11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4.01% 预计2023 - 2027年,由536.9亿人民币增长至553.92亿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0.78%[33] - **历史变化原因**:公办养老院社会化功能未有效发挥,床位空置率持续高企,传统家庭养老观念、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和高昂费用等因素影响了行业增长[34][35] - **未来变化原因**:中国养老床位数量稳步增长,接近规划目标;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增多,推动养老服务需求上升[37][38] 政策梳理 报告梳理了多部政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涵盖规范、鼓励、指导等性质,为养老院行业奠定法律基础、增加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市场开放和服务质量提升等[41][42] 竞争格局 - **概况**:行业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如泰康之家和乐成等凭借资本和业务覆盖占主导;第二梯队如九如城、太平养老等靠独特服务模式和市场策略竞争;第三梯队如绿城、随园等依靠区域性优势争夺份额[43] - **形成原因**:人口老龄化与政策推动行业发展,标杆企业引领示范;头部企业打造高品质养老社区,提供多样化服务;市场竞争加剧,但知名品牌和连锁机构有望提高市场集中度[44][45] - **变化原因**:部分企业在全国广泛布局,具有市场影响力和机构数量优势;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本土化和区域性优势明显[46][48] 上市公司速览 报告列出创业慧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和毛利率等信息[49] 企业分析 - **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企业状态存续,注册资本80000万人民币,采用连锁型养老服务设施运营模式和集中式居家养老社区模式,具有标准化服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扩展业务范围等优势[51][52] - **泰康之家燕园(北京)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企业状态存续,注册资本32000万人民币,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生活,采用“一个社区、一家医院”和持续照护模式,满足长辈多样化和不同自理能力需求[54][55]
中国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2-05 13: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未提及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 - 2019 - 2028E年市场规模分别为54.61、4.95、6.99、26.61、47.01、65.72、90.97、124.89、170.28、230.82元,由销售数量与平均价格相乘得出[5]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累计获批数量 - 2019 - 2028E年累计获批数量分别为23、24、63、225、464、789、1065、1171、1289、1417个,统计截至2024年9月10日药监局披露数据,各年为2014年至该年数量累加,23 - 24年E的YOY设为70%,24 - 25年E的YOY设为35%,25 - 28年E的CAGR设为10%[10][11] 中国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占整体重组胶原的累计获批比重 - 2019 - 2028E年比重分别为26.09%、25%、55.56%、76%、46.65%、51.79%、56.93%、62.07%、67.21%、72.35%,历史数据源于药监局,24年E数据源于截至24年9月相对占比,19 - 23年均增幅5.14%用作未来24 - 28年增幅预期[13] 中国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累计获批数量 - 2019 - 2028E年累计获批数量分别为6、6、35、171、216.46、408.62、606.3、726.84、866.34、1025.2个,由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累计获批数量与占比相乘得出[15]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零售额 - 2019 - 2028E年市场零售额分别为19、28、48、72、101、127.18、160.15、201.66、253.93、319.75元,19 - 21年数据源于公司公告披露,22 - 23年设定复合预期,24 - 28年预期CAGR为19 - 23年CAGR一半[20][21]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平均价格 - 2019 - 2028E年平均价格分别为45.76、47.41、47.83、49.12、48.98、49.96、50.96、51.98、53.02、54.08元,2024年E数据源自2024年10月淘宝平台商品均价测算,其余年份根据历史消费品cpi推算,未来增速根据消费品cpi均值2%推算[24][25]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销售数量 - 2019 - 2028E年销售数量分别为41.52、59.06、100.36、146.58、206.21、254.57、314.27、387.97、478.95、591.28件,由市场零售额除以平均价格得出[29]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平均消费频次 - 2019 - 2028E年平均消费频次分别为1.81、2.46、1.59、0.65、0.44、0.32、0.3、0.33、0.37、0.42个,由销售数量除以累计获批数量得出[33] 中国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的销售数量 - 2019 - 2028E年销售数量分别为10.83、14.76、55.76、111.4、96.2、131.84、178.91、240.81、321.91、427.79件,由累计获批数量乘以平均消费频次得出,以整体市场频次替代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频次值计算[37][38] 中国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平均价格 - 2019 - 2028E年平均价格分别为45.66、47.31、47.73、49.02、48.87、49.85、50.84、51.86、52.9、53.96元,2024年E数据源自2024年10月淘宝平台商品均价测算,其余年份根据历史消费品cpi推算,未来增速根据消费品cpi均值2%推算[42][43]
2024年鸿蒙系统研究报告(摘要版)
头豹研究院· 2025-02-05 13:0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华为手机出货量回暖为HarmonyOS NEXT闭源提供先决条件,自2023年9月25日宣布全新HarmonyOS NEXT版本、鸿蒙原生应用全面启动以来,华为已与18个领域开发者及伙伴开展合作,2023年Q4华为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份额从2022年Q4的9%增至10.4%,出货量达1040万台,同比上升47% [5][7][34] - OpenHarmony生态贡献排名前五成员为华为、深开鸿、软通动力、九联开鸿、润和软件,截至2024年1月24日,代码量占比分别为91.33%、5.04%、1.25%、1.05%和1.01% [6][54] - HarmonyOS应用在移动端、PC端、车载、物联网场景市场广阔,受益于手机销量回暖、PC国产替代比例提升、国产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以及产业/消费物联网设备数持续增长,鸿蒙OS在各领域终端市场空间较大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鸿蒙系统及产业综述 - **鸿蒙OS**:华为2019年8月9日推出的面向万物互联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终端设备,OpenHarmony是对应的开源项目,华为针对其发布“1+8+N”全场景战略 [11][13] - **鸿蒙OS技术特征**:具备分布式架构和高性能特性,可适配“1+8+N”种终端设备,提出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可分可合自由流转、统一生态原生智能三大技术理念 [15][18] - **鸿蒙OS发展现状**:鸿蒙手机操作系统份额稳定增长,从2022年Q3的8%增长至2023年Q3的13%,截至2024年1月,鸿蒙生态设备数已达8亿台 [21][24] - **鸿蒙生态链**:为“操作系统+南向生态+北向生态”的全链条培育体系,南向兼容各种硬件平台,北向提供接口连接大量应用 [27][30] - **HarmonyOS NEXT**:华为手机出货量回暖为其闭源提供先决条件,2024年四季度将推出面向消费者的商用版本,开发者预览版在OS开放能力、鸿蒙特征新场景、开发工具三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31][34][35] - **OpenHarmony生态合作**:合作伙伴持续发力,鸿蒙生态逐步扩大,有8家A类捐赠,12家B类捐赠人和15家C类捐赠人,各核心生态伙伴有不同进展 [38][50] - **OpenHarmony生态贡献**:截至2024年1月24日,贡献排名前五成员单位为华为、深开鸿、软通动力、九联开鸿、开鸿智谷,代码量占比分别为91.33%、5.04%、1.25%、1.05%和1.01% [51][54] - **HarmonyOS应用**:移动端、PC端、车载、物联网场景市场广阔,2023年移动端鸿蒙OS市场规模达65.0亿元,预计2027年达150.5亿元;2023年国产PC端操作系统市场规模达39亿元,预计2027年达90亿元;2023年车载OS市场规模达439亿元;2023年中国产业和消费物联网设备总数达62亿个,预计2027年达103亿个 [56][59][60] 鸿蒙产业相关标的 - **润和软件**:首批鸿蒙OS生态共建者,OpenHarmony A类捐赠人,主营业务提供信息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聚焦三大业务领域,在金融、能源等多行业有鸿蒙OS相关业务应用 [63][64][65] - **软通动力**:鸿蒙核心合作伙伴,南北双线驱动生态建设,针对鸿蒙OS提供全栈式能力,已累计为国内400+合作伙伴提供接入鸿蒙产品品类超过900款,子公司打造了SwanLinkOS操作系统,有多个商业发行版 [67][71]
企业竞争图谱:2024年半导体设备金属机械类零部件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24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国半导体设备金属机械类零部件行业技术密集度高,受益于晶圆厂扩产和下游市场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政策支持和国产替代趋势将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5G、IoT、AI等高新技术也将带来新需求,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1] 行业定义 - 半导体设备零部件需满足半导体设备技术要求,机械类零部件细分含金属件等,金属件占比最高,金属机械类零部件指特定金属类零部件 [2] 行业分类 - 按功能用途分金属工艺件和金属结构件,金属工艺件含反应腔等,腔体为晶圆生产提供特定环境,内衬保护腔体,匀气盘保证晶圆表面膜层均匀;金属结构件含托盘等,对性能有较高要求 [3][4] 行业特征 - 技术密集,用于精密半导体制造,有精度高、批量小等特点 [5] - 多学科交叉融合,研发等涉及多学科,需复合型人才 [6] - 碎片化特征明显,市场分支多,生产工艺要求高,单一产品空间小,技术门槛高,企业多“小而精” [8] 发展历程 - 起步于21世纪初,企业开始研制零部件 [9] - 2012 - 2017年初具规模,开始批量供应下游市场 [11] - 2018年至今快速发展,技术水平逐渐追赶国际企业 [12]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核心研究观点 - 上游原材料占比约45%,价格波动影响中游成本和毛利,高端原材料依赖进口 [14] - 中游市场集中度低,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15] 产业链上游分析 - 原材料包括铝等金属,占成本比例高,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大,影响中游企业 [18] - 高端金属零部件制造原材料多被美日公司垄断,中国因科技供给等问题进口依赖度高 [19] 产业链中游分析 - 金属件在半导体设备机械类零部件中占比最高,市场集中度分散,企业多专注特定工艺或产品 [22] - 中国企业有本土优势,受益于国产替代趋势,下游需求增加 [25] 产业链下游分析 - 刻蚀设备和薄膜沉积设备市场是重要下游市场,价值量约占半导体设备市场40% [27] 行业规模 行业规模概况 - 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由8.41亿美元增至23.1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8.81%;预计2024 - 2028年由30.32亿美元增至89.2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1.00% [28] 市场规模历史变化原因 - 受益于中国大陆晶圆厂成熟制程扩产,国内设备厂商崛起,下游市场扩容带动上游发展 [29] - 受下游半导体行业周期性影响,2022年市场规模短暂下行,2023年逐渐复苏 [30] 市场规模未来变化原因 - 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国产替代迎来红利,中国厂商加快“去A化”,推进国产替代进程 [32] - 5G、IoT、AI等高新技术发展为下游产品带来新需求,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扩大,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机遇 [33] 政策梳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重视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研发和材料技术突破,带动半导体关键金属零部件发展 [35]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突破“卡脖子”零部件,支持半导体精密零部件企业 [36] -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 - 2035年)》对集成电路行业提升产业链集成能力有指导意义,推动上游企业发展 [36] - 《制造业可靠性提升实施意见》促进产业链等融合,推动半导体精密零部件研发 [36] - 《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 — 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强调集成电路行业提升高端供给水平,对零部件研发生产提出更高要求 [36] 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概况 - 行业整体集中度分散,领先企业多来自欧美日,中国企业多专注特定领域,先锋精科是细分领域专家 [38] - 行业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有日本Ferrotec等,第二梯队有富创精密等,第三梯队为其他中小企业 [38] 竞争格局形成原因 - 国外企业进入市场早,有先发和技术优势;中国企业起步晚,正加速追赶 [39] 竞争格局变化原因 - 全球半导体行业发展使需求增加,吸引更多参与者,领先企业并购重组,竞争加剧,国产替代加速使市场集中度有望提高 [42] - 全球半导体竞争区域化重塑,中国国产替代趋势有望提升中国企业市占率 [43] 上市公司速览 |公司名称|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毛利率(%)| | --- | --- | --- | --- | --- | |江苏先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6亿元|-|-| |苏州珂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2亿元|74.7|59.4|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7.0亿元|105.5|25.4|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6.3亿元|41.8|-| |昆山新莱洁净应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1.6亿元|9.3|25.0| |浙江晶盛机电股份有限公司|-|134.6亿元|80.4|-| |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14.9亿元|17.3|50.5|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213.2亿元|-13.3|-| |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华海清科股份有限公司|-|24.5亿元|33.2|45.8| [44][46] 企业分析 江苏先锋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存续,总部泰州,属电子设备制造业,经营范围含半导体设备制造等 [48] - 财务数据显示不同年份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等指标有变化 [49][50] - 是刻蚀和薄膜沉积设备细分领域精密制造专家,可量产供应7纳米及5纳米国产刻蚀设备关键零部件,还在其他领域探索新产品 [51] 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存续,总部沈阳,属电子设备制造业,经营范围含机械零件加工等 [52][53] - 财务数据展示不同年份各指标情况 [54][55] - 2022年10月成为科创板首家半导体设备精密零部件上市公司,专注金属材料零部件精密制造技术,产品性能达国际标准,服务龙头企业 [56] 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存续,总部宁波,属电子设备制造业,经营范围含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等 [57] - 财务数据呈现各年份指标变化 [58][59] - 专注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半导体精密零部件研发等,产品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领域 [60]
2024年全球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行业产品对比报告
头豹研究院· 2025-01-24 11: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重组胶原蛋白成为生物医学和组织工程替代动物源胶原蛋白的最佳选择,重组人源化胶原是中国原始创新生物材料,全球规模增长靠中国市场驱动,行业中游本土厂商背景多元,毛利率较高 [3][4][5] - 随着生物技术进步,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可满足市场多样需求,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行业竞争格局逐步优化,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胶原蛋白介绍 - 胶原蛋白是人体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分为动物源和重组胶原蛋白,具有低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止血性和可生物降解性等特性,在生物医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14][15][16] - 动物源胶原蛋白多来自陆生和海洋动物,陆生动物源存在病原体污染和过敏风险,海洋动物源提取难、纯化成本高;重组胶原蛋白分子单一、结构清晰,成为替代动物源胶原蛋白的最佳选择 [16][18] - 重组胶原蛋白分为重组人胶原蛋白、重组类人胶原蛋白和重组类胶原蛋白,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即重组类人胶原蛋白)是主要应用类型,可用于皮肤科、口腔科和妇科等 [19][20][21] - 重组胶原蛋白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广泛,如用于皮肤烧伤、创口、皮炎、痤疮、更年期泌尿生殖系统综合症等疾病的治疗 [24] 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行业现状 - 产业链上游提供基础材料,要求企业具备深厚生物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设备,对原料质量要求高;中游将原料加工成终端产品,多为美容护理和生物科技企业,毛利空间可观;下游实现产品价值转化,直销渠道地位日渐凸显 [26][27] - 2019 - 2023年胶原蛋白文献发表数量CAGR为2.5%,重组胶原文献发表数量CAGR为44.6%,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相关文献占比较大,III型胶原蛋白是研究热点 [32] - 重组胶原蛋白医疗器械产品占整体胶原蛋白的92.0%,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占整体重组胶原的33.9%,Ⅲ型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占比高达83.2%,上市企业及其关联公司仅占10.5% [40] - 2019 - 2023年全球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行业市场规模由1.1亿增长至7.7亿美元,CAGR为63.9%,预计2028年达到34.6亿美元,全球市场增长依赖中国市场,海外仍以动物源胶原蛋白为主,重组技术应用受限 [44] - 2019 - 2023年中国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行业市场规模由7.4亿增长至54.5亿元,CAGR为64.6%,预计2028年达到245.3亿元,技术进步驱动规模增长,但消费者认知有限导致需求分散,2022 - 2023年规模下滑 [49][50] 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产品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竞争格局正逐步形成且日益激烈,梯队划分依据为成本控制力与经济收益,第一梯队以锦波生物和GELITA为代表,本土企业聚焦重组人源化胶原,海外企业技术积累深厚,潜力大 [59] - 中国竞争格局呈现多层次和多元化特点,梯队划分依据为潜在增长力与研发创新力,第一梯队以锦波生物、创健医疗和贝泰妮为代表,技术领先,产品丰富,竞争力强 [65] 中国重组人源化胶原产品企业分析 未提及具体分析内容
中央处理器GPU:性能跃迁与行业应用的深度剖析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24 11: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GPU行业专注研发与生产图形处理芯片,技术壁垒高,政策推动显著,市场需求旺盛,未来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产业链上游晶圆制造产能有望复苏、光刻机供应紧张将缓解,中游研发投入大且国际竞争格局一家独大,下游多元应用需求提升;行业竞争格局目前英伟达一家独大但华为逐步追上,未来有望重构 [1][19][4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 GPU行业专注研发与生产图形处理芯片,加速图像创建与精准输出,在多种平台上至关重要,NVIDIA与AMD领航市场,在AI等大规模计算任务中表现突出 [1][2] 行业分类 - 独立GPU:适用于图形密集型场景,配备独立显存,如英伟达GeForce RTX系列与AMD Radeon系列 [3][5] - 集成GPU:具有成本效益、低能耗和小尺寸特点,用于入门级等设备,如英伟达GeForce 6100系列与AMD - Ati X1250系列 [4][6] 行业特征 - 技术壁垒高:开发需跨多领域、积累经验,持续创新是关键,英伟达研发成本从2018年28亿美元升至2024年86亿美元 [7][8] - 政策推动显著:英国、中国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如中国景嘉微电子无锡项目预计产值超50亿元 [9] - 市场需求旺盛:2022年国内微型计算机产量4亿台,AI大模型迭代需大量GPU芯片 [10]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70 - 1999年):80年代相关电脑推动显示技术发展,1999年NVIDIA发布GeForce 256定义GPU概念 [11][14] - 启动期(2000 - 2015年):NVIDIA与ATI角逐市场,推动技术进步,2014年景嘉微研发出国内首款GPU芯片 [12][16] - 高速发展期(2016 - 至今):AI推动算力芯片崛起,大厂迭代产品,美国制裁为国产公司带来机遇 [13][17]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整体情况 上游为晶圆等提供商,中游为GPU设计制造提供商,下游为互联网等领域,各环节相互反馈,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18] 产业链核心观点 - 上游:2023年全球晶圆出货量降14%、营业额降10%,预计2025年出货量反弹增10%;2023年ASML光刻机订单完成率低于50%,2024年有望改善 [19] - 中游:国际市场英伟达出货量市占率超90%,中国市场华为昇腾系列有望领跑 [19] - 下游:AI大模型和智能汽车成需求新增长点,如Meta Llama 3.1 - 405B需大量GPU,英伟达相关收入增长 [20][21] 产业链上游分析 - 生产制造端:涉及晶圆、光刻机及EDA/IP提供商等厂商 [22] - 产能与供应:2023年全球晶圆出货量降14%,预计2024年降2%,未来有望回暖;2023年ASML光刻机订单完成率低,2024年有望缓解;中国EDA国产替代发展迅速,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84.9亿元 [23][24] 产业链中游分析 - 品牌端:有多家GPU设计制造提供商 [26][27] - 研发与竞争:研发投入大、人才需求高,如寒武纪2023年研发投入占比157.53%;国际市场英伟达一家独大,中国市场华为有望领跑 [28][29] 产业链下游分析 - 渠道端及终端客户:包括互联网、游戏等领域 [30] - 需求增长:游戏行业发展、人工智能服务器出货量增加推动GPU需求增长;AI大模型和智能汽车是新兴领域,需求前景广阔 [30][31] 行业规模 - 历史变化:2018 - 2023年市场规模从952.61亿元增至4329.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5.36%,此前微型计算机需求增长、2023年AI算力需求井喷带动扩张 [33][34][35] - 未来变化:预计2024 - 2028年市场规模从6451.15亿元增至31556.6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8.72%,桌面端需求增长、算力需求将维持井喷态势 [33][36][37] 规模预测 介绍了多项鼓励性政策,包括《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国产GPU及相关产业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市场空间等 [38][40] 竞争格局 - 概况:目前英伟达一家独大,华为逐步追上,行业分三个梯队 [41] - 形成原因:英伟达技术领先且有中国市场专供芯片,华为等在政策支持下持续迭代发展 [42][44] - 变化原因:国际制裁使英伟达出口芯片性能被华为超越,后续或被其他国内厂商超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政策利好桌面端GPU竞争格局重构 [45][46] 上市公司速览 介绍了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营收规模等信息,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状态、经营范围等信息 [47][48]
中国汽车压铸件行业市场规模测算逻辑模型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24 11:4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主要对中国汽车压铸件行业市场规模进行测算,通过分析中国汽车产量、单车用铝量、单车铝合金压铸件使用量等因素,得出中国主流汽车压铸件市场规模的变化趋势 [7][9][1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主流汽车压铸件市场规模 - 目前汽车中压铸件主要为铝合金压铸件,报告计算铝合金压铸件市场规模代表中国主流汽车压铸件市场规模 [8] - 2018 - 2027年中国主流汽车压铸件市场规模从122.92吨增长至465.87吨,增长率在10.17% - 23.21%之间 [7] 中国汽车产量 - 2018 - 2022年产量有波动,2023 - 2027年预计以3%左右的增长率增长,报告沿用此增长率估算2023 - 2027年产量 [9][13] 中国汽车单车用铝量 - 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规划假设推算各年份单车用铝量,2018 - 2027年从85千克/辆增长至286千克/辆,增长率在6.96% - 23.21%之间 [18] 中国汽车单车铝合金压铸件使用量 - 假设铸造铝合金用量占总用铝量80%,其中65%为压铸件,以此估算单车铝合金压铸件使用量,2018 - 2027年从44.2千克/辆增长至148.72千克/辆,增长率在6.96% - 23.21%之间 [22]
企业竞争图谱:2024年有机涂层板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23 12:3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中国有机涂层板行业起步晚,正从引进向自主生产转变 未来随城市化和新兴领域发展,需求将攀升,规模和集中度趋于提高 行业受区域集群、绿色政策和广泛应用等因素影响 产业链上,上游原材料成本占比高,中游海外市场前景好,下游建筑业需求为主 行业规模先降后升,竞争格局分散但头部企业竞争力强[5][1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有机涂层板又称彩涂板,是金属卷材加工成基板后涂敷有机涂料制成的复合新材料,兼具金属和有机材料优点[6] - 分为普通型和功能型,普通型用于新型墙体材料,功能型有特定功能,用于不同特殊场景[7][8] 行业特征 - 区域集群效应明显,厂商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华东产能占比近70%,集群内企业合作提升竞争力[10] - 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政策推动企业使用环保涂料,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11] - 产品应用广泛,覆盖建筑、家电等多个行业[12] 发展历程 - 发展起步阶段(1980 - 1999年):从国外引进生产线,依赖进口技术设备,产品用于建筑和家电领域[14] - 自主研发和生产阶段(2000 - 2015年):国家标准发布,企业自主研发生产,产能年均增速超10%[15] - 创新升级和应用拓展阶段(2016年至今):环保要求提高,产品向高端化和定制化发展,应用领域拓展[16]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原材料包括金属板材、有机涂料和化学制剂,占产品成本超90%,热轧钢卷占采购成本超80%,国内钢材供应充足[19][24] - 钢价先升后降,下行趋势缓解制造商成本压力[25] 中游 - 行业资金和技术壁垒高,头部企业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新进入者生存发展受限[29] - 海外市场前景好,2023年1 - 11月出口598.3万吨,同比升16.5%,进口7.51万吨,同比降9.32%,未来市场空间广阔[20][30] 下游 - 建筑业是主要市场,需求占比超85%,2023年建筑业总体需求稳定增长,为行业提供动力[21][32] 行业规模 - 2021 - 2023年市场规模从2130.47亿元降至1655.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 11.85%,预计2024 - 2028年从1698.19亿元增至2308.5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7.98%[33] - 历史变化原因:经济增长疲软影响供需,钢价下行致均价降低[34][36] - 未来变化原因:下游需求扩张带动产量提升,钢价触底回升带动均价提高[37][38] 政策梳理 - 《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名录管理办法》: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绿色发展[41] - 《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免征节能环保涂料消费税,降低厂商成本[41] - 《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加强管控,鼓励研发应用低VOCs含量涂料[41] -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鼓励采用环保工艺和材料[41] -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推广低VOCs含量涂料,加快“油改水”进程[41] 竞争格局 - 行业呈梯队分布,第一梯队有鞍山钢铁、宝山钢铁等,第二梯队有扬子新材等,第三梯队有安能新材等[42] - 市场集中度低,参与者多,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满足中低端需求[43] - 头部制造商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强,市场竞争力提升,行业集中度将提高[44] 上市公司速览 - 苏州扬子江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2.7亿元,营收同比 - 19.8%,毛利率6.5%[45] - 江苏立霸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营收12.3亿元,同比增15.6%,毛利率13.2%[45] - 浙江华达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营收50.4亿元,同比 - 8.8%,毛利率5.7%[46]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市值2.6千亿元,营收同比 - 8.5%,毛利率6.2%[46] 企业分析(以苏州扬子江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 公司存续,注册资本51206.4万人民币,总部在苏州,属金属制品业[47][49] - 经营范围包括有机涂层板生产销售等,还有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等业务[49] - 财务数据呈现多指标变化,如资产负债率、营收增长率等[49] - 竞争优势:品牌美誉度高,执行差异化策略,贴近市场和客户,有自主研发技术和新产品生产供应能力[51]
高端钛锅:烹饪艺术革新,科技与健康的融合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 2025-01-23 12:3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高端钛锅行业聚焦纯钛或钛合金及精密工艺,科技创新是核心,市场需求增长,供应链成熟,未来将创新升级满足多元需求,便携式钛质餐厨具成新增长点 [1] - 中国钛材料产量增长,钛合金应用广,钛质锅具市场发展快,健康安全的餐厨器具受青睐 [18][19][20]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定义与分类 - 高端钛锅指以钛为主要原材、零售价超700元的炒锅,采用纯钛或钛合金结合精密工艺,有耐用、健康和卓越烹饪性能 [2] - 锅具按材质分为钛锅、铁锅、铝锅、不锈钢锅,各有特点 [3][4][5][6] 行业特征 - 科技创新是发展核心动力,产品迭代升级频繁,向智能厨具转变 [8] -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稳定,受环保和健康意识驱动,在高端餐饮和户外探险受欢迎 [10] - 供应链成熟度高,产业链各环节专业化提升,部分实现自动化和精细化管理,能应对市场波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逐步完善 [11]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54 - 1980年):中国钛工业起步,为钛锅发展奠定基础,处于技术研发和材料准备阶段 [13] - 启动期(1970 - 2000年):中国海绵钛和钛加工平稳发展,钛锅进入市场,规模小,面向高端用户或特定领域 [14] - 高速发展期(2001 - 2010年):中国钛工业快速发展,钛锅市场扩大,技术创新,品牌竞争激烈,应用领域拓宽 [15] - 成熟期(2011 - 2024年):钛锅市场成熟,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提高,品牌和产品多样化,应用领域扩大 [16]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中国是全球钛材生产和出口关键国家,2022年钛材产量15.27万吨,同比增长12.4%,产能集中在陕西、江浙和珠三角地区 [23] - 钛合金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体育休闲等高端装备领域,航空航天领域占比约70%,体育休闲领域约占20% [24] 中游 - 企业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如卢记厨具纯钛锅、三头鹰Tix技术钛锅、苏泊尔无涂层不粘炒锅 [26] - 炒锅和煎锅占主导,消费者偏好易收纳和小尺寸产品 [27] 下游 - 健康安全的餐厨器具是消费者选购首要条件,91%消费者重视,79%关注锅具材料 [31] - 钛质厨具受青睐,66%品质消费群体偏好,82%消费者优先选择,“钛锅”小红书浏览量超1907万次 [33] 行业规模 - 2019 - 2023年市场规模由2.35亿增长至2.70亿,年复合增长率3.51%;预计2024 - 2028年由2.80亿增长至3.28亿,年复合增长率4.01% [34] - 历史增长原因:消费者健康安全意识提升,钛材料优势明显;高端钛锅采用先进技术和优质材料,节能环保且健康 [35][36] - 未来增长原因:行业创新升级满足多元需求,融入时尚、环保理念,便携式钛质餐厨具成新增长点 [37] 政策梳理 -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强化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40]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鼓励采用智能制造技术,促进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40] - 《“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钛锅行业需响应 [40] - 《“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强调冶金化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钛锅行业应关注 [41] - 《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鼓励有色金属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攻关,钛锅行业应推动技术创新 [42] 竞争格局 - 行业品牌众多,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有三头鹰、康巴赫等;第二梯队为卢记、璞玺匠等;第三梯队有神田、温仑山等 [43] - 竞争格局形成原因:企业凭借卓越工艺与创新技术占据优势,如三头鹰无涂层钛不粘锅、卢记厨具高温硬化技术 [44] - 竞争格局变化原因:多个品牌拓展市场,竞争激烈,如神田研发健康钛锅系列、三头鹰三层复合设计锅具、苏泊尔创新营销策略 [46] 上市公司速览与企业分析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 - 总市值未提及,营收规模213.0亿元,同比增长5.6%,毛利率26.3% [47] - 企业存续,注册资本80153.8407万人民币,总部在台州市,经营范围包括厨房用具等制造销售 [48] - 财务数据展示了2015 - 2024(Q1)多项指标情况 [49][50] - 竞争优势:创新有“钛”合金熔覆技术,实现无涂层不粘,采用非晶合金材料,符合健康饮食需求 [51] 浙江三头鹰家居用品有限公司 - 企业存续,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总部在金华市,经营范围广泛 [53][54] - 竞争优势:炒锅系列用100%纯钛板材和十万超密点阵Tix物理不粘技术,是德国百年厨具品牌,产品认可度高 [55]
2024年中国燕麦行业:顺应健康消费趋势,燕麦行业开辟增长新渠道
头豹研究院· 2025-01-23 12: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燕麦产品含有的β - 葡聚糖有丰富健康功效,获多国健康声明认可,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吸引力,推动燕麦行业市场需求增长 [5][7] - 消费者对健康食品需求增加是燕麦市场主要增长动力,2018 - 2023年燕麦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1%,有机燕麦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9%,预计到2028年有机燕麦市场规模将达34.88亿元 [6] - 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燕麦符合老年人对营养、健康食品的需求,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大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燕麦行业综述 - 定义与分类:燕麦是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被美国FDA认定为功能性食物,有降低胆固醇、平稳血糖功效;有机燕麦是经有机生产或加工的燕麦产品;燕麦有多种分类方式,如按加工方式、食用方式、产品类型分等 [19][21] - 发展历程:中国燕麦行业从萌芽期到高速发展期,完成从家庭健康食品向全产业链、全球市场拓展,现进入品牌价值提升和行业多元化新阶段 [27] - 驱动因素:政策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优化生产设备等多方面措施,推动燕麦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健康消费需求 [29] - 市场规模:燕麦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18 - 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1%,预计到2028年达193.78亿元;有机燕麦市场增长更显著,2018 - 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19%,预计到2028年达34.88亿元 [33][38][39] 中国燕麦行业贸易格局分析 - 全球产量概况:2010 - 2022年全球燕麦生产量显著增长,主要生产地有欧盟、俄罗斯与加拿大等,俄罗斯与加拿大是主要生产国;中国和巴西产量占比小,但中国近年来产量有所增加 [44][48] - 进口价格:2005 - 2024年燕麦进口价格指数呈波动趋势,进口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促使企业加大本地供应链布局,投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50][52] - 进出口规模:中国燕麦进口数量和金额持续增加,出口逐渐下降甚至停止,对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国家进口依赖较高,出口规模有限,存在较大进口依赖,反映国内需求增长和本土生产能力不足 [54][57][62] 中国燕麦行业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图谱:上游包括燕麦育种、种植、收割和初加工;中游是生产商,有本土和进口品牌;下游为电商平台与线下商超渠道,中国燕麦市场人均消费低,有增长潜力 [68][70] - 产业链分析:上游本土产量不足、进口依赖增加、深加工产品需求上升;中游种植和初级加工集中在西部省份,有集群优势,行业有创新活力;下游多渠道布局、有区域性需求差异,企业需优化销售模式 [72][86][95] 中国燕麦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居民健康营养水平提高,燕麦行业机会和需求空间增加,企业可通过产品创新、口味创新和精准营销推动行业发展 [106] - 有机产品市场规模增长推动有机燕麦需求,有机认证体系完善提升有机燕麦市场认可度 [113] 中国燕麦行业企业分析 - 品牌格局:中国燕麦行业品牌格局多元化,未来将围绕健康化、功能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消费需求深化布局 [122] - 西麦、阴山优麦、王饱饱:报告未详细阐述这三家企业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