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 One

搜索文档
重磅深度:AI智能车时代产品为王
2025-09-24 09:35
行业与公司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智能车行业 作为AI时代物理世界的革命性终端 其重要性不亚于PC和移动互联网[2] * 软件公司包括垂直一体化模式公司 如特斯拉 小鹏汽车 千里科技[9] 核心算法技术提供商 如地平线 百度 小马智行 文远知行[9] 以及传统出行公司转型 如滴滴[9] * 硬件层面关注车辆代工生产 如北汽 广汽 上汽[10] 以及产业链上游的芯片 域控制器 传感器 线控底盘 车灯与玻璃[10][11] * Robot One场景相关标的包括德赛西威 中油和开勒股份[12] 核心观点与论据 * 智能车估值不应沿用电动车硬件渗透率或互联网流量模式 而应关注智能体替代人类完成任务的复杂性及创收能力[1][3][4][5] 关键在于其未来创收能力 而非用户数量[4] * 投资布局应从智能车产业链整体出发 覆盖上游技术供应商 中游供应链 下游品牌商及应用层面[1][6] 此轮投资机会量级将远超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1][6] * 智能化投资应优先关注B端市场 Robot Taxi和Robot One是重要应用场景[8] 其中Robot Taxi单位创收能力上限更大[8] 投资排序上应优先考虑软件公司 其次是硬件公司[8] * C端市场爆发期预计在2027年左右 届时首批电动车用户进入换车周期 且普通消费者通过B端体验形成认知[13] 在此之前B端体验至关重要[3] * 智能车产业链利润分配遵循微笑曲线 核心技术硬件和核心软件/应用平台是核心赢家 利润率可达15%-30%以上 中游制造 组装及下游品牌分销利润空间较低 仅约5%[3][24] * 中美市场在智能车应用上存在差异 主要体现在社会阶段 人工成本以及支付体系的不同[21] 中国消费者习惯免费模式 美国则相反[20] * 在AI时代早期 垂直一体化模式效率最高[23] 智能车消费属性会下降但不会完全消失[32] * 预计到2030年国内Robotaxi保有量将达到50万辆 到2035年可能达到200至250万辆[40] 2025年国内市场翻倍增长问题不大[41] 其他重要内容 * 参考PC时代互联网泡沫 其有强基本面支撑 美国及西方国家PC快速普及 从1990年的突破1亿台到2000年的3.6亿台[25] 泡沫时期估值方法创新 如按用户数估值[16][38] 雅虎市值曾达1200亿美元 对应每个用户价值约900美元[39] * 移动互联网时代估值体系并未突破PC时代 大型科技公司的PS基本维持在5~10倍[28] * 现有科技公司的路径依赖可能导致其难以适应新兴技术[30] 国内企业中 小米 腾讯 阿里等相对于美股科技巨头护城河有限[31] 字节跳动底层技术能力值得重视[31] * 智能车关注度下降的原因包括过去五年电动化投资范式的影响 以及投资者转向关注汽车出口和全球化逻辑[34] * 智能车已经达到L4级别 预计下一年将实现L4[36] Robot Taxi场景可能成为未来一年的标志性拐点[37] * 根据交通部数据 目前国内出车和网约车保有量约为五六百万辆 而私家车保有量则达两三亿辆[42] 未来部分私家车可能被智能汽车替代[42] * 投资建议避免陷入用户数量思维 不必等待百万或千万级别 例如小马智行市值约300亿美元 隐含其到2030年实现1万台Robotaxi的目标[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