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ha Zero

搜索文档
下一个10年,普通人改命的4大机会
36氪· 2025-09-22 23:41
AI时代,有人焦虑被替代,有人却看到新机遇。 要知道,省钱的业务会导致GDP萎缩,因为原本需要花费10块钱的事情,现在只需5块钱就能完成,从 而造成GDP损失5块钱。 因此,我认为凯茜·伍德(Cathie Wood)最终过于乐观了,并非人工智能无用,而是即便是一项有用的 技术,其对GDP的影响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省钱型,另一种是扩大市场型,只有当扩大市场型的应用被 广泛采用时,GDP才能真正增长。 AI的本质不是替代人类,而是让"人类经验可复制",从而催生过去无法规模化的复杂服务。从健康管 理、交通出行,到个性化消费,一场以"服务规模化"为核心的造富浪潮正在展开。 人工智能时代,真正的赢家不是最懂技术的人,而是最懂需求、最能利用技术规模化满足需求的人。要 像刘邦一样,具备预测能力和资源统筹能力,将AI(张良、韩信)作为强大工具,共同为用户提供规 模化的复杂服务,从而在这场造富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 本文将拆解AI与产业结合的关键逻辑,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入场券。 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一、AI的本质是"人类经验的规模化" AI时代的核心机会是让人类的经验可以被复制,并且催生出复杂的智能服务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 1. ...
邱泽奇:所谓“智能鸿沟”,可能源于我们的自大
36氪· 2025-09-22 13:31
本文为基于邱泽奇教授访谈的文字整理 1. AI的使用,是否带来降智?本不是非黑即白。其实这种问法本身,有点像工业时代蠢的问题。 2. 我们对人类思维的认知还处在非常早期阶段。如,人的思维带有跳跃性,甚至带有相变性。人在某个 时刻会突然想到一件事情,脑子里面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目前都还很难解释。 7. 人的一生,短短3万天而已。如何过好这一生?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比如老大爷夏天蹲在树荫下 抽一袋烟,他的这种幸福可能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所谓的智能鸿沟,有可能是我们错误地把自己放在 高位去观察外界。在这个意义上,要允许多样性,鼓励社会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把AI当成一个会说话的百科全书 当前,我们与人工智能对话,更像是在看书。在传统的东方,读书解决的主要是伦理问题。从十三经到 三字经,人们学习的是跟其他人相处的基本观念和能力。在中世纪以后的西方,读书解决的主要是对事 物的认知问题。这便有了两种读书的目的性。 从认知来看,现有的AI,不论有多强,它吸收的还都是人类的知识。打个比方,AI可以几秒或几十秒 读完一本书,总结其中大意,也可以讲出来很多理论和道理。但是,还有一类知识,比如期刊论文,如 果没有被授权 ...
邱泽奇:所谓“智能鸿沟”,可能源于我们的自大
腾讯研究院· 2025-09-22 08:48
AI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 AI使用是否降智并非非黑即白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类似工业时代的低效质疑[3] - 人类思维具有跳跃性和相变性 目前脑科学尚未合理解释这些现象[3][8] - AI学习基于人类知识库 类似阅读图书但缺乏视觉感知和情感识别能力[3][7] - 人工智能存在讨好使用者的缺陷 需通过多角度挑战促使其迭代优化[3][15] - 私域AI陪伴市场潜力巨大 包括AI社交陪伴应用/玩具/宠物等方向[4][14] AI的知识局限性 - 大模型无法获取未授权学术资源 例如2016-2018年全球1万种科学期刊发表的超过30万篇论文[7] - AI主要减少高级知识分子与大众的知识差异 但远未覆盖人类知识整体[7] - 机器学习依赖海量语料 但人类难以判断其背景价值观的潜在问题[3][12] - 符号主义路径代表Alpha Zero在限定场景有效 但泛化能力仍不足[9] 人机交互模式 - 主动质疑AI输出可促进思维锻炼 形成人机互生的良性循环[10][11] - 需区分AI的事实性归纳与价值观输出 对后者需保持持续警惕[12] - 不同AI模型存在显著差异 建议通过多品牌比较选择性使用[3][15] - 交互过程类似阅读百科全书 但需结合东方伦理认知与西方事物认知的双重传统[7] 教育体系变革 - 基础能力培养更为关键 包括语言能力/逻辑能力/认知能力[13][14] - 教育重点应从知识传授转向认知提升 大学课堂应减少知识性内容[14] - 鼓励学生使用AI探讨知识性与探索性问题 教师角色转向引导讨论[14] - IQ测量模式可能过时 EQ对成功贡献更大 智能评估需摆脱固定模式[11] 智能平权与多样性 - AI既带来知识平权 也可能扩大使用群体间的能力差距[16] - 数字鸿沟本质是高位视角的观察偏差 应尊重个体生活方式的多样性[5][16] - 人类生命约3万天 幸福感获取方式存在显著个体差异[5][16] - 需允许不同智能应用层次共存 避免单一标准衡量智能价值[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