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探索

搜索文档
全面AI化,高德在玩一种很前卫的创新
凤凰网· 2025-08-12 03:41
全球AI竞争格局 - 全球AI巨头已进入贴身互博阶段,深度影响日常出行和生活场景的AI原生应用正在涌现[1] - 2025年中国大模型通过架构创新大幅降低使用成本,具备链式思考逻辑的AI开始广泛流传[1] - 中国互联网公司普遍意识到AI时代真正到来,高德等10亿级用户量级超级App全面转型AI[1][4] 高德AI战略升级 - 高德推出全球首个AI原生地图应用"高德地图2025",深度融合"感知-思考-行动-反馈"空间智能架构[2] - 产品核心变化是从"人找服务"工具转型为"服务找人"的出行伙伴,通过智能体"小高老师"实现语音交互服务[4] - 技术基础来自20年积累的厘米级路网数字底座和数十万亿量级导航行为数据,构建动态时空知识引擎[12][13] AI功能创新 - "AI即刻"功能基于时空双轴排序模型,预判用户即时需求(如出差全流程服务)[8] - "AI探索"在更广时空维度推荐超预期目的地(如工作日傍晚解压去处、季节性限定体验)[9] - 突破传统搜索被动性,实现"潜意识服务"预判未表达需求[6][10] 行业价值重构 - 后大模型时代创新应聚焦真实价值,高德通过"被理解"服务重构"高德即服务"用户心智[11] - 高频出行场景带动低频生活服务,形成从导航到消费的连贯闭环[14] - 构建"用户便捷-商家获客-平台生态"三方共赢商业生态,重塑价值链[14]
高德地图2025正式发布
每日商报· 2025-08-04 23:18
产品发布 - 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10亿国民级AI Native原生应用高德地图2025正式发布,深度融合"感知-思考-行动-反馈"的空间智能架构 [1] - 用户升级至高德地图APP最新版后,搜索"空间智能"即可体验核心功能,主智能体"小高老师"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具备智能去噪和情感陪伴功能 [1] - "小高老师"依托高德与通义深度共建的大模型簇,可进行空间智能的推理、计划、反思和行动,并通过MCP协同调用出行服务、生活服务、空间服务等子智能体和工具链 [1] 功能升级 - 生活服务智能体推出"AI即刻"功能,基于"时间递进+空间演进"双轴排序模型,精准预判用户即时出行需求 [2] - "AI探索"功能在更广泛的时空维度内为用户推荐"超预期"的个性化潜在目的地,如新开放生态跑道、解压场所及季节性特色游玩路线 [2] - 出行服务智能体"AI领航"依托交通感知预测能力和超视距感知能力,实现从"单点观察"到"全局决策"的升级,在高速驾车场景中可感知车道级交通流变化 [2] 用户体验 - 空间服务智能体为用户提供AR打卡服务,通过AI空间融合技术将数字信息与真实世界无缝叠加 [3] - 用户可使用趣味AR装置道具、虚拟形象等一键开启AR打卡之旅 [3] - 高德地图CEO郭宁表示空间智能能让地图实现被动感知到主动预判的跨越,推动AI从"对话工具"蜕变为"行动伙伴" [3]
高德地图全面AI化,因时因地推理最优出行攻略
北京商报· 2025-08-04 06:45
高德地图2025核心升级 - 全球首个基于地图的10亿用户级AI Native原生应用,深度融合"感知-思考-行动-反馈"空间智能架构,实现从被动感知到主动预判的跨越 [1] - 通过物理世界多模态信息和真实时空介质,推理个性化决策服务,打造具备深度时空理解和自主推理能力的一体化出行生活智能体 [1] - 推出AI领航、AI即刻、AI探索、AR打卡等创新场景工具,构建个性化数字孪生世界 [1][14] AI交互系统"小高老师" - 全双工语音技术支持自然语言交互,内置回声消除算法与情感计算模块,实现精准聆听和情绪陪伴 [2] - 基于通义大模型簇实现空间智能推理,通过MCP协同调用出行/生活/空间服务子智能体,快速输出定制方案 [2] - 覆盖跨城自驾攻略、实时路线调整等场景,语义理解能力支持10亿用户的全能AI出行助手角色 [2] 生活服务智能体创新 - AI即刻功能采用"时间+空间"双轴排序模型,主动预判即时需求(如航班延误提前20分钟提醒、差旅酒店推荐) [3] - AI探索基于认知模型推荐超预期目的地(如周末慢跑路线推荐、季节性红叶观赏路线) [4][5] - 通过多因子交叉验证分析天气/时段等关联因素,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进化 [3][5] 出行服务智能体技术突破 - TrafficVLM视觉语言模型将交通信息转化为结构化图像帧,实现车道级微观感知和超视距风险预警 [7] - 在高速场景中动态推荐最优车道策略,夜间低能见度时通过毫秒级语音播报构筑安全防线 [7] AR空间服务创新 - AR打卡服务运用AI空间融合技术,结合Avatar虚拟形象与3D时空渲染,打造虚实结合的沉浸式记录 [11] - 支持图片/视频/AR道具等多形式录入,通过环境感知技术实现数字信息与现实场景深度交融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