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MW超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装备

搜索文档
“十四五”能源成就企业谈丨向智向新 坚定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
搜狐财经· 2025-09-27 04:34
公司战略与创新驱动 - 坚持"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聚焦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 [2] - 构建"六位一体"科技创新保障体系 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等国家级平台 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3家 科技型及专精特新企业达12家 [2] - 完成29项国家级及专项任务 突破深部开采灾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研制全球首台200吨级纯电矿卡 全球首套8MW智能刮板输送装备 [3] 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 - 建成中煤生产运营智能管控平台 研发150余个AI算法模型 实现全链协同运营 [3] - 建成智能化煤矿48座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03个 9项成果入选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 [3] - 煤电灵活性改造和智慧电厂建设获示范认可 新集公司"5G+智慧电厂"项目入选行业典型案例 [3] 绿色低碳与生态治理 - 创新应用充填开采等技术 建成22座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 平朔矿区复垦土地7万余亩 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0%提升至95%以上 [4] - 主导制定碳足迹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 榆林基地项目成为央企首个温室气体排放环评案例 环保技术推广至全国60余座矿井 [5] -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90.9% 矿井水利用率达89.9% 原煤生产综合能耗降至3.85千克标煤/吨 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32.7% [5] 新能源与循环经济 - 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利用矿区屋顶及沉陷区建设光伏项目 实施"煤改电""油改电"等绿色改造 [5] - 打造渔光互补及生态湿地综合示范基地 挖掘煤化工"三废"资源价值 构建产业共生体系 [4][5]
“十四五”能源成就企业谈丨向智向新 坚定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文章”
国家能源局· 2025-09-27 01:57
核心观点 - 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聚焦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化利用 全力锻造绿色转型的科技引擎 系统推进能源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 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路径[3] 科技创新体系 - 打造小内脑加大外脑创新模式 构建项目平台人才投入管理机制六位一体保障体系[4] - 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能源低碳创新中心 获批工业绿色低碳领域原创技术策源地 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4] - 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3家 科技型创新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12家 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1家 2家企业获评小巨人称号[4] 核心技术突破 - 高质量完成29项国家级任务及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专项任务 突破深部开采灾害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5] - 成功研制全球首台200吨级纯电矿卡 全球首套8 MW超长运距智能刮板输送装备[5] - 5项成果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3类产品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 建成全球首个架空气膜粮仓 荣膺央企十大超级工程[5] 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 建成生产运营智能管控平台 引入AI人工智能工具 研发150余个算法模型 实现全链协同全程贯通[6] - 建成智能化煤矿48座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203个 9项成果入选全国煤矿智能化建设典型案例[6] - 推进智能工厂建设 2家公司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加强煤电灵活性改造和深度调峰 打造智慧电厂标杆 1个项目入选5G应用创新典型案例[6] 绿色矿山建设 - 创新应用充填开采减水保水开采等技术 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22座[8] - 平朔矿区完成绿化面积2.3万亩 复垦土地7万余亩 区域植被覆盖率由开采前不足10%提高到95%以上 生态建设成果被列为两山论央企实践典范[8] - 利用采煤沉陷区发展渔光互补高标准农田生态湿地 打造集新能源特色农业生态修复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8] 碳排放标准制定 - 全过程参与煤炭及煤电产品碳足迹因子测算与国际标准制定 编制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9] - 编制现代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基准等多项重要行业标准 1个项目作为央企首个纳入温室气体排放环评典型案例示范项目[9] - 高浓盐水处理煤矸石充填离层注浆等成套环保技术推广至全国60余座矿井 前瞻布局碳资产开发与CCUS前沿领域[9] 循环经济与能效提升 - 充分利用矿区空间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加产业 实施煤改电油改电等绿色改造[10] -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90.9% 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89.9% 远超全国大型煤矿企业平均水平[10] - 原煤生产综合能耗低至3.85千克标煤/吨 仅为行业平均水平的32.7% 树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标杆[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