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钵音疗

搜索文档
【新华财经调查】想要疗愈却总“受伤”——透视野蛮生长的疗愈经济
新华财经· 2025-08-12 00:56
新华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由于监管机制和标准规范的缺失,疗愈行业鱼龙混杂,甚至成为违法犯罪 的"温床",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使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情绪刚需催生蓝海市场 周五下班,在深圳CBD工作的王女士并没有回家,而是走进另外一幢写字楼。她要去一个自然疗愈空 间,花上二三百元,睡一觉。 "我体验的是颂钵音疗助眠。现场有十来个人。疗愈师会先进行冥想引导,然后敲击颂钵。"王女士 说,"环境很安静舒适,只有颂钵的悠长泛音,让人感到放松,有的人能很快入睡。" 由于工作压力,近一年来难以摆脱的睡眠困扰让王女士不得不寻求外界帮助,从最开始在直播间听颂钵 音疗,到后来线下体验。"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是一周给自己一次精神按摩,我觉得还是很值。" 像王女士一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视心理健康并愿意为"情绪买单"。心理健康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好 心情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当前国民心理压力增加,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 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仅有36%的国民认为自己心理状况良好。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供应不足,再加上更多人并非确诊心理疾病,而是处 ...
别让“疗愈经济”沦为收割焦虑的资本游戏
证券时报· 2025-05-26 18:15
行业现状 - 全球疗愈经济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预计今年将突破7万亿美元 [1]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部分项目收费高昂但效果存疑,存在"收割焦虑"争议 [1] - 我国超六成居民存在睡眠障碍,近三成民众受抑郁困扰,催生庞大市场需求 [2] 商业模式 - 各类疗愈产品与服务快速涌现,包括颂钵音疗、冥想课程、AI情感陪伴、"疗愈旅行"等 [1] - 普通颂钵贴上"疗愈"标签后价格暴涨数十倍,催眠课程存在"精神传销"现象 [2] - 广告宣传常以医疗效果混淆视听,将情绪需求异化为牟利工具 [2] 行业问题 - 产业横跨心理、健康、美容等多领域,准入门槛低、评价体系缺位 [2] - 监管部门对"伪疗愈"认定模糊,往往需待欺诈事件曝光后才介入处置 [2] - 消费者心理健康知识匮乏,易陷入"价高即有效"的认知陷阱 [2] 发展建议 - 需建立资格认证机制,明确疗愈服务定义与范围,设置从业准入标准 [3] - 监管部门可推行信用评价制度,依据服务质量、价格合理性等指标对机构评分公示 [3] - 行业协会需强化自律,制定公约、组织合规培训,引导经营者规范经营 [3] - 社会应通过教育科普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帮助消费者理性选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