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遗主题线路
icon
搜索文档
“非遗+旅游”激发文旅消费新活力
非遗+旅游的市场表现 - 潮汕地区英歌舞成为文旅"顶流IP"后,今年春节文旅订单量同比激增795%,带动汕头市接待游客632.8万人次(同比增长24.77%),旅游收入62.65亿元(同比增长43.47%)[1] - 重庆荣昌区依托"荣昌卤鹅"构建沉浸式消费场景,"五一"期间接待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168.2%[1] - 非遗的技艺流程和仪式表演具备可观赏、可参与、可转化特性,契合"意义消费"和"场景消费"趋势[1] 非遗+旅游的核心优势 - 融合文化价值、体验价值与情感价值,避免文旅产品同质化:非遗项目蕴含地方历史故事、民俗风情及传承人独特性[2] - 拓展旅游体验深度:通过沉浸式手工艺制作(如剪纸、陶艺、刺绣)产生消费增值效应[2] - 满足深层文化需求:动态呈现方式(技艺表演、节庆参与)更易唤起情感互动[2] 非遗+旅游的发展路径 - 构建产业生态:横向融合"非遗+教育/康养/演艺/文创",纵向贯通上下游(如荣昌卤鹅从生态养殖到非遗技艺研究院)[3] - 科技赋能: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虚实结合",推动体验模式向多感官交互转型[3] - 资源整合:空间维度融入民宿/公共空间,时间维度开发"非遗夜市"延长消费时段[3] 非遗+旅游的未来方向 - 开发非遗主题线路和休闲街区,集聚展演、体验、文创等多元业态[4] - 通过创新活化手段唤醒沉睡资源,推动产品服务升级以释放消费潜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