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义千问(Qwen)系列大模型

搜索文档
“清华系”VS“阿里系”:中国大模型创业的“隐形门派”之争
36氪· 2025-09-04 10:47
中国大模型行业格局演变 - 中国大模型赛道从"百模大战"转向应用生态落地 竞争从巨头与创业公司对垒演化为以技术传承、人才网络和资本图谱为纽带的"隐形门派"博弈 [1] - 清华系(智谱、月之暗面)与阿里系(通义系出走创业者)成为国内AI产业两股最主要新生力量 共同定义行业未来走向 [1] 清华系技术源流与特征 - 技术轨迹起源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KEG) 唐杰教授团队数十年深耕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与预训练模型领域 [1] - 智谱为KEG实验室嫡传弟子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CEO张鹏为清华计算机系博士 坚持GLM架构差异化技术路线 [3] -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为Transformer-XL与XLNet核心作者 团队兼具清华学派理论深度与硅谷创新节奏 2023年10月发布Kimi智能助手支持20万汉字上下文 2024年3月开启200万字上下文内测 [5] 阿里系产业根基与战略 - 阿里自2017年设立达摩院将AI作为战略方向 通义系列大模型投入海量数据、一流算力集群和复杂商业应用场景 [7] - 2021年推出M6多模态模型 2023年4月发布通义千问(Qwen)系列 迭代至Qwen-3版本 参数量级覆盖0.6B-235B 通过钉钉、淘宝形成"模型+平台+业务"一体化战略闭环 [7] - 阿里系创业者携带独特商业基因 如前阿里副总裁贾扬青创办Lepton I专攻AI架构与GPU云服务 前蚂蚁首席AI科学家漆远创办无限光年深耕金融场景应用 [9] 技术路线分野 - 清华系呈现理论驱动创新特质 智谱GLM系列迭代至GLM-4.5坚持模型结构探索 月之暗面聚焦长文本技术突破 [10] - 阿里系偏向场景驱动工程 围绕业务需求优化模型部署策略 强调推理成本、产品化效率及产业适配能力 擅长构建高可靠AI中台系统 [12] 创业风格与资源获取 - 清华系创始人多为学者或研究员 人才网络围绕清华校友圈构建 智谱融资获国家级基金和产业资本 月之暗面吸引红杉、小红书及阿里等顶级投资方 [13] - 阿里系创始人为实战型将才 决策迭代速度快 依托阿里校友生态 擅长讲述明确商业回报故事吸引财务投资者 [13] 竞合关系分析 - 双方争夺顶尖AI人才、GPU算力和企业级服务市场 深层竞争在于下一代AI应用范式定义权 [14] - 阿里通过战略投资同时布局月之暗面与智谱 形成生态位战略 既保障自研技术又对冲创新风险 [16] - 全行业共同依赖上游芯片供应商和云服务平台 竞争客观上共同教育市场并催熟产业链 [16]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竞争是理论驱动与场景驱动两种路径融合能力的比拼 清华系需加速技术商业化转化 阿里系需构建更深技术护城河 [17] - 最终可能催生兼具理论深度与商业敏锐度的新一代AI企业 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向长期主义与系统能力回归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