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开发平台

搜索文档
中国电子云成立AI产品线,黄锋:从平台能力向行业应用延伸
钛媒体APP· 2025-08-11 08:19
行业趋势与市场现状 - 2025年被广泛认为是AI应用元年 但当前大量智能体尚未充分融入业务场景 尤其在对新技术敏感度较低的行业[2] - 2024年仅头部行业客户尝试AI应用 2025年将迎来应用爆发 通用应用场景如办公提效(公文撰写、会议纪要生成、文件审查)和知识问答(含自然语言数据查询)已初步跑通[3] - 智能客服和数字人成为当前落地较多的领域 但现有技术仍处于行业外围应用 尚未深入核心业务环节[3] 通用模型行业落地痛点 - 通用模型难以理解特定行业业务 尤其在高新电子、医疗、科研等领域 因行业数据不公开导致模型能力不足[4] - 训练与推理效率制约成本降低 影响性价比[5] - 国家关键行业对准确率和幻觉问题有极致要求 效果不达标难以进入生产阶段[5] - 行业Know-how深厚导致场景落地缺乏标准化范式 需通过行业模型训练、软硬件优化、工具链完善及服务配套解决[5] 公司战略与产品布局 - 中国电子云成立AI产品线 由具备十年AI商业化经验的高管负责 聚焦国家关键行业实际需求 提供全链路AI解决方案[2] - 平台能力涵盖多模态数据治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模型开发平台 三大通用应用包括多模态视觉融合、采购管理智能体和情报分析应用[7] - 配套AI战略咨询、深度交付服务和AI课程三大服务 实现从数据、模型、应用到服务的全栈覆盖[7] 技术发展与合作进展 - 与超过5家国家实验室和超过10家央企达成高质量数据集合作意向[7] - 与东航、南航共创航空领域智能体 与中经社共研金融AI一体机赋能中小银行 为中国五环定制化工行业智能体应用[7] - 推动国产智算系统发展 聚焦低成本个人推理机(如KTransformers系统)和国产并行系统/编程框架等10个关键软件[6] 智能体落地路径 - 在具有明确标准作业程序(SOP)的限定领域 基于模型自服务架构的智能体具备可行性[8] - 开放性较强场景中更倾向采用基于工作流编排的智能体解决方案 作为当前阶段合适落地方式[8] - 云数智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 专属云正从CPU云向GPU云过渡[6]
拥抱人工智能浪潮!中国电子云“新星”起航,打造全链路AI解决方案
环球网· 2025-07-27 05:05
AI agent发展趋势 - AI agent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在企业内部应用仍需与系统深度集成[1] - 从"用起来"到"用得好"需要构建飞轮效应,使智能体能持续自我优化[1][8] - AI agent本质上可视为具备特定技能和工作流程的"岗位",但在复杂任务中准确率会随指令叠加而下降[7] 中国电子云战略布局 - 公司发展轨迹从信息化、数字化迈向智能化阶段,顺应客户智能化转型需求[1] - 发布全链路AI解决方案"中国电子云·新星",面向国家关键行业量身定制[1][4] - 与多家机构达成合作,包括5家国家实验室和10家央企的数据集合作,以及航空、化工等领域的智能体应用[3] 产品服务体系 - 推出"3+3+N"体系:3大平台(数据治理、模型开发、应用开发)+3大服务(咨询、交付、课程)+N个行业应用[3][5] - 多模态数据治理平台提供高质量数据集,模型开发平台负责训练和推理,应用开发平台输出具体应用[5] - 配套开发行业通用应用如多模态视觉融合、采购智能体等,并支持客户自主开发专属智能体[6] 技术突破方向 - 针对通用模型局限,提出构建行业特定数据集、软硬件深度适配优化等解决方案[5] - 与沐曦股份、中国长城合作推出融合芯片、整机和软件的一体机产品,提供国产信创服务[6] - 强调数据是AI基石,公司基于数字领域技术积累发展AI是顺势而为[3] 行业应用挑战 - 国防、军工等领域存在数据获取难、GPU成本高、准确率要求极高等应用瓶颈[4][5] - AI需融合行业专业知识,应用场景难以标准化,单纯产品化交付难以有效落地[5] - 智能体必须与企业内部系统深度连接,否则只能解决有限问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