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丝

搜索文档
探访“全国柞蚕第一大县”的产业“蝶变”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8-22 06:02
行业历史与地位 - 柞蚕驯养及丝织应用在中国有近三千年历史 岫岩县拥有300年柞蚕养殖传统并被列为"全国柞蚕第一大县" [1] - 柞蚕丝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岫岩柞蚕放养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2]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柞蚕产业覆盖岫岩县2万多户、6万余人 涉及全县八成以上村民组(超1600个村民组) [2] - 单把蚕场年产值春蚕约8万元(利润7.2万元) 秋蚕约7万元(利润6.3万元) 产出比均达1:10 [2] -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6亿元 其中生丝年产量400吨 产值达2.4亿元 [3] 产业链布局与产品开发 - 形成"繁育—放养—缫丝—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 包含6家规模缫丝厂 年产丝绵100吨 蚕丝被3万床 [3] - 开发多元产品:蛹蛾酒、高蛋白饲料(茧蛹利用) 食用菌基质年供应35-40万吨 实现生态循环 [3] - 蚕蛹加工点200余家 年产食用蛹1万吨 肉食蚕300吨 肉食蛾202吨 推动"柞蚕宴"普及 [4] 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 - 引进10个抗病高产柞蚕新品种 与辽宁省农科院、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合作建立示范基地 [3] - 品牌生丝产品获香港国际博览会免检认证 成为印度丝纺行业指定产品 并申报蚕蛹原产地地理标识 [3] 市场拓展与战略举措 - 启动新华·岫岩柞蚕价格指数项目 旨在打造行业定价基准和价格风向标 推动品牌溢价 [5] - 通过产业链招商图谱引进深加工企业 推动产业向纺织、印染环节延伸 [3]
黑龙江宁安:柞蚕产业织就乡村振兴锦绣图
央广网· 2025-07-14 03:00
柞蚕产业发展现状 - 宁安市柞蚕放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 全市柞蚕放养2200余把 放养面积10余万亩 年产商品茧150万公斤左右 总收入近8000万元 [2] - 合作社通过"互联网+"模式销售柞蚕产品 2024年销售蚕种32万斤 利润达240余万元 带动800余户蚕农增收 [1] - 宁安市成为全国唯一柞蚕 桑蚕 天蚕集中区 完成2000亩柞蚕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建设 [2] 产业优势与资源禀赋 - 宁安市森林覆盖率高 柞林面积达143万亩 气候温和湿润 无霜期125-145天 为柞蚕提供绝佳生长环境 [1] - 柞蚕茧具有茧型大 茧层厚 解舒率高等品质优势 [1] - 产业历史长达60余年 自然条件为规模化 标准化发展奠定基础 [1] 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 - 从蚕 蛹 蛾中提炼柞蚕素 抗菌肽 干扰素等高科技产品 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 [1] - 延伸产业链至蚕丝刺绣 蚕蛹食品加工等领域 柞蚕丝作为渤海靺鞨绣核心原料 其工艺列入国家级非遗 [1] - 新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工作持续推进 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2] 经济社会效益 - 养殖户案例显示 200亩柞蚕养殖可增收十几万元 [1] - 产业推动满族文化传承 同时通过生态养殖方式保护柞林生态系统 [1] - 柞蚕产业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优势特色产业 [2]
沈阳沈河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携手香港新华集团打造柞蚕文化产业园
央广网· 2025-05-26 08:03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丝路织梦·辽链全球"的2025辽宁企业出海东盟中东品牌经贸洽谈暨柞蚕文化产业园交流活动在沈阳沈河区开幕 [1] - 活动由沈阳市沈河区委、区政府与香港新华集团联合主办 [1] - 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博士、辽宁省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庞宝国等政商界代表出席 [1] 柞蚕产业发展 - 沈河区作为东北唯一国家文化出口基地 以"文化+科技+贸易"模式创新文化贸易 [1] - 柞蚕文化产业园占地近万平方米 已吸引设计研发 成果转化 内外贸等十余家产业链企业入驻 [1] - 柞蚕产业正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从传统技艺到国际品牌的跨越 成为辽宁对外经贸合作新名片 [1] 区域合作 - 沈河区政府与京津冀环渤海企业家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将在产业协同 科技创新 市场开拓等领域深化合作 [2] - 合作标志着区域协同与产业联动的具象化场景 是辽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 [2] 国际拓展 - 活动举办企业出海主题交流会 商务洽谈会 签约仪式及国际化发展圆桌论坛等经贸交流 [3] - 粤港澳大湾区 长三角及京津冀等地企业代表探讨柞蚕产业国际化路径与品牌建设 [3] - 柞蚕文化产业园将持续对接东盟 中东等国际市场 打造东北文化贸易新高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