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床

搜索文档
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发热”
陕西日报· 2025-08-25 00:51
项目背景与起源 - 2005年初刘加平首次进藏体验严寒 拉萨夜间温度零下十几摄氏度且室内电暖器效果不足[1] - 发现西藏太阳能资源丰富 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但未有效转化为热能[1] - 提出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热能的技术构想 替代高成本高损耗的"发电再转热能"模式[1][2] 技术研发历程 - 2005-2007年团队30多次进藏实地调研 克服高原反应及恶劣环境进行技术测试[7][18] - 研发大型太阳能集热板技术 实现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并储存至蓄热水池[16] - 突破集热系统设计 耐极端温差材料及热能存储输送等关键技术难题[6][15][26] - 2007年交付首套太阳能技术参照系数应用标准至西藏建设厅[9] 项目成果与推广 - 2018年底建成浪卡子县规模化太阳能供暖示范项目 集热场面积2.3万平方米[21] - 实现零碳排放供暖 覆盖11万平方米居民区 年减排二氧化碳1.3万吨[21][22] - 截至2023年累计建成30余处示范工程 惠及藏区50余万群众[27] - 曲松县项目建成4万平方米集热器与2.6万立方米蓄热水池系统[27] 团队发展与传承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累计2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17] - 形成刘加平-刘艳峰-王登甲三代科研团队接力 持续攻关18年[13][23][26] - 2019年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团队将30万元奖金全额捐赠当地[27] 技术特性与优势 - 实现"集热-蓄热-供热"智慧联动系统 运行保证率达100%[22][27] - 开发适用于分散住户的"暖床"装置 兼具日间散热与夜间取暖功能[18] - 近零能耗太阳能供暖技术进入全面普及阶段 替代传统牛粪燃料[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