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水印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三个视角厘清“人机共创”(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9-28 22:28
要做到这一点,不妨将技术作为保护工具。当前,不少企业已尝试用数字水印技术,给原创作品嵌入隐 形水印;区块链存证技术则能固定原创内容的创作时间、作者信息、内容细节等,即便作品被用于AI 训练,也能明确源头,降低原创者举证难度。 每次来到法庭旁听AI相关案件时,都会产生这样的困惑:有人用AI创作涉嫌侵权时,该被追责的究竟 是AI还是人? 全国首例涉"虚拟数字人"侵权案、全国首例智能机器人网络直播侵权案,都来自浙江杭州。一起起"全 国首例"的案件中,法官向我们揭示了"人机共创"的第一个真相: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下,AI从未被赋 予"创作者"身份,它只是人类的"工具延伸"。AI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主体,自然也不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 资格。也就是说,AI没有"自主责任",所有AI创作的后果,最终都要由人来承担。 AI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就像一块跷跷板,一头连着技术发展带来的创作效率飞跃,一头系着原 创者的合法权益。如何让跷跷板保持平衡,是创作行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法院的判决一次次划出了清晰边界:你用AI造假,就按"人类造假"追责;用AI创新,就按"人类创新"保 护。其中的核心标准,取决于人有没有"独创性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