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介服务

搜索文档
东亚第一「性压抑」国,穷人不配结婚
商业洞察· 2025-08-16 09:23
婚活行业市场规模与参与度 - 2023年日本结婚人群中近三分之一使用婚介服务 [11] - 2024年日本年轻人使用婚介所人数较2019年增长2.5倍 50岁以上会员数翻倍 [14] - 婚活行业覆盖20多岁年轻上班族至50多岁单身中年人 形成巨大产业规模 [18] 婚活服务内容与消费结构 - 服务包含婚介所注册、相亲派对、形象照拍摄、穿搭改造及恋爱技巧培训等 [16] - 会员年均花费30-40万日元(约1.5-2万人民币) 包含入会金、月费及活动费用 [27][28] - 高端课程单价达50万日元(约2.5万人民币) 部分用户通过分期付款参与 [38] 用户画像与择偶标准 - 女性择偶前五标准:年龄、年收入、学历、吸烟状况、身高 [19] - 男性择偶前五标准:外貌、年龄、性格、生育意愿、学历 [20] - 高端相亲派对设定门槛为年收入800万日元(约40万人民币)及以上 [52] 婚活社会现象与阶层分化 - 年收入低于300万日元(约15万人民币)的男性结婚率显著低于高收入群体 [50] - 50岁未婚男性比例从1980年2.6%升至2020年28.3% [47] - 高学历女性未婚率远高于高学历男性 存在择偶标准与市场错位 [62][70] 地方婚活市场特殊性 - 都市男性成婚率约40% 地方男性仅30% 相差10个百分点 [75] - 地方政府通过"农村花嫁"政策引进外国新娘 主要来源国为中国、菲律宾、韩国 [83][96] - 外国新娘面临语言障碍与社会隔离 部分案例存在权益侵害问题 [86][90]
陷入婚介骗局的深圳单身男女
虎嗅· 2025-05-14 11:39
核心观点 - 深圳婚介行业存在系统性欺诈行为 包括诱导高额贷款 使用婚托消耗服务次数 以及通过心理操控迫使客户接受劣质服务[1][8][75] - 受害者普遍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人均被骗金额达数万至40万元人民币 且多通过贷款支付 导致长期债务负担[2][7][49] - 行业操作模式高度标准化 从虚假广告引流到高压销售 再到合同陷阱和退款胁迫 形成完整欺诈链条[4][30][51] 商业模式与运营策略 - 机构选址高端写字楼营造正规形象 通过社交媒体广告精准 targeting 深圳单身人群(单身率达64.5%)[4][6][10] - 采用动态定价策略 价目单不透明 实际收费根据客户存款与贷款能力浮动 最高单客收费达50万元[15][41][42] - 销售团队实施高压推销 多人轮番洗脑3-4小时 展示虚假成功案例诱导签单[32][33][43] 客户诱导与资金套取 - 系统性诱导贷款支付:指导客户使用信用卡 花呗 借呗 闪电贷等渠道 甚至现场代办贷款并收取手续费[5][16][19] - 典型贷款案例:20万元贷款分60期偿还 等额本息月供4709.61元 其中利息占比50.5%[20][21] - 以"结婚返款80%"为诱饵促单 但合同设置苛刻条款限制退款(如一年内结婚 且排除其他渠道认识对象)[17][25][36] 服务欺诈与合同陷阱 - 使用婚托消耗服务次数:安排条件不符人员(如辅警冒充警察 高度美颜照片)假相亲[60][65][73] - 合同存在系统性陷阱:口头承诺无限次匹配但书面限定6次 退款条款与销售承诺严重不符[35][36][39] - 阴阳合同操作:首家公司倒闭后强制转移客户至新机构并重复收费[36] 客户画像与受害特征 - 受害者以高学历 高收入职业女性为主(如硕士学历 年薪40万) 男性受害金额普遍低于3万元[49][55][71] - 核心需求为门当户对(学历本科以上 年薪匹配 五官端正)而非高攀[55][70] - 多因工作社交圈狭窄 家庭催婚压力选择婚介服务[56] 精神伤害与二次剥削 - 机构实施系统性PUA:制造容貌 年龄 情商焦虑 推销高价心理课程(无资质专家指导)[87][90][92] - 受害者出现婚姻观念扭曲 部分考虑"骗婚"拿返款 甚至产生精神心理问题[23][77][79] - 退款需签署"捂嘴协议":仅退10%-30%费用且禁止网络发声 否则追回退款[3][51][52] 行业生态与维权困境 - 机构频繁更换马甲经营 倒闭后原团队异地重新注册[85] - 维权方式包括现场举牌 社交平台曝光 但成功率低且面临法律证据不足问题[50][84] - 维权群组统计显示女性平均损失金额显著高于男性 且贷款支付者超半数[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