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CE

搜索文档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8篇Cell论文,在AI、脑科学、光遗传学、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新突破
生物世界· 2025-07-12 08:30
结构生物学 - 上海科技大学张贺桥/Roger Kornberg团队解析了麻疹病毒聚合酶复合物与非核苷抑制剂结合的结构,揭示了抑制机制,为抗病毒药物设计奠定基础 [2][3][4] AI蛋白质工程 -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团队开发了AI蛋白质工程计算模拟方法AiCE,无需专属AI模型即可实现蛋白质高效进化模拟和功能设计,成功优化多种基因编辑工具的效率和精度 [6][7] AI基因组模型 - 浙江大学郭国骥团队开发了超高通量单核ATAC测序技术UUATAC-seq和多任务深度学习模型女娲CE,实现从基因组序列到单细胞调控元件图谱的直接预测,在多项指标超越现有基因组AI模型 [9][10][11] 脑科学研究 - 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刘真团队鉴定出猕猴大脑细胞类型特异性增强子,建立了灵长类动物大脑神经细胞标记和调控工具集 [14][15] - 中科大毕国强团队首创超高速小鼠全身亚细胞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blockface-VISoR,绘制了精细外周神经图谱 [18][19] - 中科院严军团队首次在单神经元水平重构猕猴前额叶全脑连接网络,发现灵长类神经元高度精细化的结构特点 [22][23] 光遗传学 - Felix Wong团队开发光遗传学平台,从370830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能增强细胞死亡但不具毒性的整合应激反应调节剂,展示光遗传学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26][27][28] 合成生物学 - 帝国理工学院孟凡康团队为酿酒酵母建立工程化原则,使其具备可编程的多细胞行为能力,将酵母从单细胞工厂提升为多细胞系统底盘 [32][33][34]
昆仑万维发布并开源Skywork-R1V 3.0版本;浙江大学发布高精准基因组设计AI模型丨AIGC日报
创业邦· 2025-07-10 00:00
昆仑万维Skywork-R1V 3.0版本发布 - 昆仑万维发布并开源Skywork-R1V 3.0版本 在MMMU评测中取得76.0的开源模型最高成绩 超越Claude-3.7-Sonnet(75.0)和GPT-4.5(74.4)等闭源模型 逼近人类初级专家水平(76.2) [1] Hugging Face开源模型与机器人产品 - Hugging Face开源小参数模型SmolLM3 拥有128k上下文窗口 支持6种语言 支持深度思考和非思考双推理模式 [1] - Hugging Face推出桌面机器人Reachy Mini 分无线版(449美元)和Lite版(299美元) 内置Raspberry 5微型计算机或需外接计算设备 [1] - Reachy Mini为开源DIY套件 体积与毛绒玩具相当 内置两块"眼睛"屏幕与天线结构 可通过Python编程操作 接入Hugging Face Hub平台 可使用超过170万个AI模型和40多万个数据集 [2] 浙江大学基因组AI模型 - 浙江大学开发"女娲CE"AI模型 能以超过90%准确率预测基因组调控区域突变带来的表型变化 并设计相应治疗位点 成果发表于《细胞》期刊 [1] 行业资讯服务 - 提供AIGC产业日报订阅服务 涵盖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AGI等热门赛道行业图谱和报告 [4]
浙大发布高精准基因组设计AI模型
快讯· 2025-07-08 16:00
基因组预测AI模型"女娲CE" - 江大学郭国骥教授团队开发出深度学习AI模型"女娲CE",能够以超过90%的准确率预测基因组调控区域突变后的表型变化,并设计相应治疗位点 [1] - 该模型结合疾病表型设计治疗位点,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1] - 人类基因组计划绘制的人类基因图谱中,科学家对其遗传信息的破译不足10% [1] 技术基础与数据 - 团队自主开发超高通量、超灵敏度的单核染色质可及性测序技术 [1] - 构建覆盖小鼠、鸡、守宫、蝾螈和斑马鱼五种脊椎动物的全组织调控元件图谱,形成优质数据库 [1] - 在此基础上开发多任务深度学习AI模型"女娲CE",实现从基因组到细胞图谱的直接预测 [1] 模型性能与应用 - "女娲CE"在多项指标上超越现有基因组AI模型 [2] - 能够预测基因组调控元件突变对各种细胞类型带来的表型变化,准确率超过90% [2] - 成功应用于镰刀型贫血症治疗,通过修改预测位点使胎儿血红蛋白表达量提升 [2] 研究意义 - 帮助研究人员更好理解遗传病发生的复杂原因 [2] - 为生命科学、医学和农学研究提供强大支撑 [2] - 有助于破译隐藏在海量基因序列背后的复杂调控语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