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

搜索文档
坤元资产FOF生态圈抢滩“空天经济” 长春航展彰显科技崛起
财富在线· 2025-09-22 09:27
天上战机呼啸,地上重器列阵。2025年9月19日,北国春城因一场"空天盛宴"而再次沸腾。当歼-20的呼 啸撕裂长空,当"鲲鹏"运输机的巨影掠过观展人群,第十一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不仅点燃 了国民的自豪感,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国防工业和硬科技产业扶摇直上的雄心与气魄。 本届活动以"追梦空天、制胜未来"为主题,精彩的飞行表演、新颖的装备展示、特色的主题展区和丰富 的互动体验,全面展现了中国空军以及空天经济的建设成就。在众多参展企业中,坤元资产FOF生态伙 伴长光卫星,以其"吉林一号"星座的宏大构想、实时回传的亚米级高清影像,以及星间100Gbps的激光 通信能力,不仅诠释了"中国智造"的星辰伟力,也成为了坤元资产产业战略布局的生动注脚。 正是基于对"天时"的准确判断,坤元资产深刻认识到投资"空天经济",就是投资下一个时代的底层基础 设施,是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必然选择。 谋地利 链接产业生态双星 如果说洞察"天时"是战略前提,那么构建一套科学的投资方法论则是"地利"。坤元资产精心构建的FOF 生态圈,并非仅仅针对某一赛道,而是一套覆盖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前沿 领域的"硬科技投 ...
北国春城 “吉”聚动能!政媒企联动共探新材料与医药产业发展新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9-21 04:26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田甜)金秋九月,硕果飘香。北国春城,"新"潮涌动。 9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投资协会、上海证券报、长春新区管委会主办的"创新转型'吉'聚动能"——2025长春新材料与医药行业交流会在长春举行。来自国 内外的百余位上市公司高管、优强企业代表、金融投资机构负责人、知名院校专家学者,以及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吉林大学白求恩校友会相关企业 代表齐聚长春,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度座谈,共同探寻合作新机遇,共谋创新发展新路径。 在全球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新材料与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吉林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 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集聚,近年来在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长春新区是2016年国务院批复的第17个国家级新区。全区聚焦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医药健康、光电信息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 产业,近年来持续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今年上半年,长春新区GDP增长6.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其中医药健康、光电信息产业分别增长 16.5%、15.4%,成为带动省、市经济 ...
翱翔长空 | 解码吉林航空的精神传承与产业跃迁
央视网· 2025-09-17 13:23
历史发展脉络 -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于1946年3月1日成立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 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奠定基础 [2] - 建校初期面临物资极度匮乏 师生从东北30多个城镇和50多个机场搜集航材 包括从日军废墟寻找零件甚至购买民间马车轮胎 [3] - 训练中打破国际常规 直接使用九九式高级教练机 学员在1946年5月完成带飞 7月下旬实现单飞 创造世界航空史奇迹 [5] - 战争期间四易校址 从通化迁至牡丹江再到东安(今密山)最终落户长春 在三年零九个月时间里坚持飞行训练 [7] 精神传承体系 - 东北老航校形成"团结奋斗 艰苦创业 勇于献身 开拓新路"的精神内核 79年来持续传承 [9] - 空军航空大学作为空军直属院校 秉承"砺志空天 追求卓越"理念 培养出包括共和国将军 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 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等大批军事航空人才 [11] - 吉林省通过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 航空知识科普馆等场馆开展空天教育科普活动 推动军地协同育人 [11] 产业现状布局 - 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星座已发射超100颗卫星 实现商业化运营 分辨率持续提升 应用于国土资源监测 智慧城市建设 农业估产 林业监测等领域 [12] - 通视光电开发察打一体型飞行器两轴四框架伺服稳定吊舱 应用于森林防火 高速路网巡检 应急搜救 [12] - 吉林省翼启飞科技推出翼指挥系统 通过无人机高空视角为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提供实时视频支援 [12] 政策与基础设施 - 长春市出台《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明确基础设施 创新能力 产业规模 应用场景的量化目标 [13] - 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 长光卫星二期等项目持续推进 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13] - 长春航空展定位中国军事特色航空展第一品牌 规模与影响力逐年提升 观展人数 展馆面积 全网热度等指标屡创新高 [13] - 2024年建成长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与蓝天公园 进一步完善航空展示体验功能 [13]
西湖区“空天地海”战略再落关键一子
杭州日报· 2025-08-08 02:51
"我们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布局。"云栖小镇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小镇已集聚航天五院、地卫二等 赛道头部企业,空天信息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随着差异化发展路径的逐渐明确,西湖区将重点布局商 业航天新兴产业,聚力打造全国知名卫星载荷核心部组件生产中心、国际卫星数据应用平台,让这里成 为国内一流的卫星核心单机部组件产业基地。 如今西湖区在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不断涌现:如曾升空"浙产"首颗智能应急卫星的"地卫二",又研 制出"阿曼星",为远在西亚的阿曼送上这份"太空快递",将卫星产品和服务卖到了海外市场,探索 了"技术出海"新模式;不久前和云栖小镇签约的"零重空间"将新建卫星"体检中心",将元器件检测成本 降低40%,为卫星核心部件提供评估测试,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区今年提出,要强化航天五院、智元研究院等产业链主牵引作用,全力推进长 光卫星等重点项目,全速建设空天信息产业园等产业核心载体,加快从云计算迈向太空智算,全面塑 造"二次飞天"品牌。云栖小镇有关负责人说,从航天五院杭州中心落地构建核心部组件生态,到"地卫 二"卫星整星出海、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数据出海,一条从卫星零部件到智能技术,再到商业航天 ...
这里,“星”“光”璀璨
新华网· 2025-07-20 05:54
长光卫星公司发展 - 公司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单日参观预约人数达1300人 成为网红打卡地 [1] - 公司为我国第一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 创造多个航天领域纪录 [1] - 成功完成"一箭41星"发射任务 刷新我国单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纪录 [1] - 自主建设并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吉林一号" 覆盖14个领域150余项精准服务 [1] - 公司经过11年探索 在商用卫星领域持续突破 [1] 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 - 长春市出台《光电信息产业星光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目标将光电产业打造为汽车产业后的新支柱 [2] - 经开区形成83家光电企业组成的"雁阵型"梯队 覆盖研发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产业链 [2] - 产业生态完整 从上游核心技术研发到下游市场应用实现闭环 [2] - 光电信息产业已成为长春市及吉林省科研实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 光学技术产品 - 长春光电产业园展示高性能CMOS图像传感器 全球通量最高基因测序设备 时空显微镜 高精度反射镜等多样化光学产品 [1] - 长春作为"新中国光学事业摇篮" 诞生过第一炉光学玻璃 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等十几项"中国第一" [2]
“吉林一号”团队十年来在商业航天遥感领域不断探索——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民日报· 2025-05-14 22:40
——编者 "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2015年,由长光卫 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首组4颗卫星成功发射,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10年 间,"吉林一号"星座研制团队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80余项,实现117颗卫星在轨运行。日前,本报记者走 进长光卫星,了解"吉林一号"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提供信息服务的故事。 走进长光卫星数据大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大片青绿交错的影像呈现在屏幕上。依托"吉林一号"遥感 卫星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工作人员查看山西省某县小麦长势,系统将农田标注为不同色块,绿色表示长 势较好,黄色代表长势正常,红色则提示需施肥或灌溉。"与往年卫星数据相比,这片地区的红色区域 较少,代表大部分区域小麦长势正常。"长光卫星副总经理王栋介绍,工作人员会将作物长势、建议重 点关注区块等信息形成报告传给用户,帮助其制定春管方案。 长光卫星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留存着一沓泛黄的设计草图——"吉 林一号"星座首组4颗卫星概念图。2015年10月,这4颗卫星成功发射,拉开我国商业航天的大幕。10年 间,这支团队持续助力我国商业航天 ...
又一科创板IPO终止!报告期累计亏损12亿,拟募资26亿
梧桐树下V· 2024-12-05 06:50
公司概况 -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于2022年12月23日受理,2023年12月4日因公司及保荐机构海通证券撤回申报而终止审核,拟募资26.83亿元 [2] - 公司注册于吉林长春,成立于2014年12月,2022年1月改制为股份公司,注册资本19.7059亿元,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3] - 公司是我国首家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企业,业务涵盖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及遥感信息服务,运营全球最大亚米级商业遥感星座"吉林一号",截至2022年6月30日拥有72颗在轨卫星(新增19颗,退役1颗) [4] 财务表现 - 2019-2022H1累计亏损12.078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01亿、-4.19亿、-2.51亿、-2.16亿元,同期营收0.85亿、1.04亿、3.12亿、0.36亿元 [6][7] - 综合毛利率持续为负:2019年-83.85%、2020年-69.68%、2021年-9.75%、2022H1恶化至-278.32% [7][8] - 研发投入占比畸高:2019-2022H1研发费用占营收比例达203.47%、179.31%、37.09%、171.36% [7] 业务结构 - 收入构成显著变化: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占比从2019年19.02%升至2022H1 59.24%,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同期从80.98%降至40.76% [5] - 客户集中度高且不稳定: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19-2022H1分别为82.77%、60.13%、72.64%、60.62%,大客户年度重叠率低 [10][12] - 核心客户包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021年贡献31.32%收入)、中国电子有限公司(27.01%)等央企,但2022H1前四大客户均为新客户 [12] 治理结构 - 股权高度分散:第一大股东方圆资产持股11.17%,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67.74% [13][14] - 董事长宣明实际控制4.47%股份,通过担保费收取217.37万元(2019-2020年),其团队主导日常经营但无控股权 [14][15][16] 行业定位 - 拥有140项发明专利、376项软件著作权,承担8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认证 [5] - 选择科创板第二套上市标准:估值≥15亿元、最近一年营收≥2亿元、三年研发占比≥15% [8] - 亏损主因卫星星座建设投入大,需承担高额折旧及研发成本,行业处于培育期导致收入规模不足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