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基金

搜索文档
看见美丽中国 垃圾分类新时尚
央视网· 2025-08-17 16:03
垃圾分类政策与法规 - 2016年10月厦门作为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4] - 2017年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全链条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4] - 1985年-2000年厦门发展战略已明确提出生活垃圾需分类处理 [4] 前端分类设施与居民参与 - 全市小区垃圾投放点从36000个优化合并至4000多个 [4] - 垃圾主要分为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类 [4] - 智能垃圾厢房改善居民投放体验,配备洗手池等设施提升卫生条件 [4][5] - 居民分类意识显著增强,社区形象因垃圾分类设施融入本地元素(如鹭鸟、三角梅)而提升 [5] 中端运输与设施改造 - 分类运输车辆按颜色区分垃圾类别,实现"桶车直运"减少"跑冒滴漏" [9] - 原清洁楼和中转站改造为垃圾分类科普馆、城市记忆展馆等公共空间 [9] 末端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厨余垃圾处理厂将垃圾转化为肥料,有害垃圾由危废企业无害化处理 [11] - 其他垃圾焚烧发电或填埋,可回收物通过特定处理发挥剩余价值 [11] - 2022年12月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年处理能力3万吨 [11][13] - 分拣中心采用近红外扫描、AI视觉识别技术,分类准确率达95%以上 [11][14] - 低值可回收物占其他垃圾20%以上,厦门回收率超50%,全国多数城市不足30% [14] 创新模式与经济效益 - 垃圾分类公益馆实现可回收物变现,1公斤可回收物兑换0.7元积分+0.1元公益基金 [7] - 金安社区将10168吨碳减排量上线交易,获7万多元收入,为全国首例 [7] - 再生制品如无纺布袋(1.35个餐盒制成)、牛皮纸包(10个牛奶盒)出口至德国、日本 [12][16] 城乡覆盖与成效 - 厦门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0%,无害化处理率100% [14][16] -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模式被列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优秀案例 [14] - 废弃海蛎壳加工为餐具,旧轮胎等废弃物改造为社区游乐设施 [16]
“金融+慈善”深度融合 共筑儿童成长未来
新华网· 2025-08-12 06:13
行业背景与发展趋势 - 慈善事业在我国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注入活力与希望 [1] - 2017年慈善事业开始迈向"慈善+"新生态 与互联网、项目、文化、品牌等业态深度融合 [2] - 金融机构积极融入"慈善+"生态 慈善信托、公益基金、慈善理财等产品不断丰富 [2] - "慈善+金融"深度参与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 引导财富向上向善 [2]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将慈善理财纳入战略考量范畴 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3] - 2021年启动"灯塔计划" 制定"十大战略项目" 将共同富裕、普惠金融作为重点业务方向 [3] - 成立共同富裕专项工作小组 加强与合作方交流明确创新业务模式 [4] - 2023年6月首次发布"温暖童行"慈善理财品牌 实现慈善事业品牌化运作 [4] 产品运营与资金规模 - 2021年推出"金晴象(同富)系列"慈善理财产品 募集规模11.7亿元 产生善款155万元 [3] - 累计发行"温暖童行"慈善理财产品13支 募集社会资金超105亿元 预计汇聚公益资金超1000万元 [5] - 合作9家慈善组织包括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等 [5] 项目执行与社会影响 - 公益资金专项用于留守儿童关爱项目 覆盖217所学校 为5312名孩子圆梦"微心愿" [3] - 项目辐射上海、云南、新疆、浙江、四川、福建等地 [7] - 在云南屏边县改善教学设施和学生生活条件 在新疆阿克苏建造"暖象书院"书法艺术教室 [7] - 为上海第四聋校孩子提供财商课 为全国100个出生缺陷儿童守护新年愿望 [7] 运营机制与创新模式 - 创新"慈善+金融"模式 通过协议约定将慈善元素融入金融产品和服务 [6] - 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理机制 确保资金使用透明规范 [6] - 搭建财富增值保值与社会公益慈善之间的稳固桥梁 形成封闭式良性循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