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沪第二高铁
icon
搜索文档
城记 | 同济大学教授陈小鸿:“第二高铁”建设背后的“三把标尺”考量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5 13:16
交通基建规划新方向 - 交通基建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阶段 高铁网络整体框架基本成形 重点转向加密网络覆盖和提升服务质量[4][5] - 我国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 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 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 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4] 第二高铁建设特点 - 第二高铁并非简单平行线 而是补密度、补点位、增服务的加能线 旨在让高速交通红利惠及更多中小城市[5] - 京沪第二高铁接入山东沿海和苏北地区 成渝中线高铁将通达时间缩短到50分钟 广深第二高铁串联两大机场并解决东莞中心城区无高铁站问题 沪杭高铁二线强化嘉兴枢纽地位并覆盖更多区县[6] - 通过梯次配置实现差异化服务 借鉴东京都市圈分层服务体系 包括新干线、JR线、通勤专列和磁浮新干线等多种轨道形态[6] 跨区域交通实践案例 - 上海探索多元轨道形态立体结合 跨城地铁11号线与苏州地铁11号线无缝对接 采用大站快车模式匹配潮汐通勤需求[7] - 加快5条市域铁路建设包括机场联络线和嘉闵线 强化郊区与主城区联系 沪苏嘉城际铁路打通跨省界互联互通最后一公里[7] 交通规划三把标尺 - 国土尺度决定高铁速度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需更高速度高铁 城市群区域内200-300千米/小时速度足够构建当日往返跨城朋友圈[8] - 经济密度决定供给方式选择 我国呈现集群化分布特征 更适配网络化高铁 需加密站点和线路密度[9] - 需求强度决定配置优先级 国家要求双向客流密度达2500万人次/年以上才可采用时速350公里标准 避免资源浪费[9] 磁悬浮技术应用 - 磁悬浮核心技术具备可实施性 安全性比轮轨高铁更好 但需考虑经济可行性[10] - 上海临港到主城70公里距离 磁悬浮15分钟可达 技术优势明显 可通过高频次通勤大客流平衡建设成本[11] - 未来10-15年磁悬浮项目有望从蓝图走向实际建设 系统技术不断完善[11]
超大特大城市,正在拼命建“第二高铁”
搜狐财经· 2025-08-21 07:51
高铁建设新趋势 - 超大城市间第二高铁建设加速推进 广深第二高铁启动规划研究并计划南延至香港[1] 京沪第二高铁和成渝中线高铁已全线动工[2] 沪杭第二高铁预计年底开工[2] - 现有高铁网络运力饱和 京沪高铁作为全球客流密度最大线路最快4分钟一班车仍供不应求[7][10] 广深间仅有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铁[10] - 新技术标准提升 成渝中线高铁将实现时速400公里运营[10] 高铁技术从200公里向350-400公里时速升级[10] 线路规划特征 - 第二高铁采用"绕弯"设计覆盖更多地区 京沪第二高铁覆盖山东东部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日照/临沂等市[14] 广深第二高铁连接广州白云机场与深圳机场并延伸至香港[14][16] - 强化区域枢纽地位 沪乍杭高铁强化嘉兴铁路枢纽地位并覆盖平湖/临平等县域[18] 成渝中线高铁改变川渝中部交通格局[18] - 填补高铁服务空白 第二高铁旨在覆盖首轮建设未惠及地区[14] 成渝中线途经西部科学城/铜梁/大足/安岳/乐至/简州新城等节点[20]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高铁网络已趋成熟 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全球70%以上[20] 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20] "八纵八横"高铁网已完成81.5%[20] - 盈利线路极为有限 全国仅京沪/京津/沪杭/沪宁/宁杭/广深港等少数线路实现持续盈利[23] - 政策导向趋严 2021年起严格控制平行线路建设[23] 新建350公里时速线路需满足年双向客流2500万人次以上标准[23] 未来建设方向 - 聚焦经济效益与人口密度 未来高铁建设将重点考虑客流密度与债务压力[22][23] 武广/沪杭等4条高铁已于2023年启动票价调整[23] - 优先保障超大城市互联 新增线路将集中于超大特大城市间或战略要地[23] 广深第二高铁直接连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14][16] - 建设模式转型 行业从大规模建设转向运营维护阶段[23] 12个省将于2024年底实现"市市通高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