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搜索文档
文化观察:海外自媒体达人为何爱上中国之旅?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1:36
核心观点 - 海外自媒体达人通过深度体验中国科技、文化和生活方式 进行跨文化传播 将中国故事传递至海外 促进双向文化交流与理解 [1][3][5][7] 活动参与方 - 12名来自加勒比国家的自媒体意见领袖培训班学员参与 包括资深记者、主持人和社交媒体博主 [1][3] - 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负责组织 并拥有专门研究加勒比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 [3] - 活动覆盖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余杭径山村、无忧传媒及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等多个地点 [1][7] 文化体验内容 - 体验中国武术 学员认为其与民族舞蹈异曲同工 能强身健体并培养专注力和毅力 [5] - 体验宋代点茶技艺 自媒体达人通过多角度拍摄记录传统技艺魅力 [7] - 参观公交站光伏充电长椅等科技设施 记录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 [1] 传播影响力 - 学员包括苏里南太阳网主编盖尔·埃克 拥有23万社交媒体粉丝 通过分享中国武术促进文化传播 [5] - 牙买加自媒体达人凯丽-安·科林斯拥有54.8万粉丝 通过镜头展示点茶等中国传统技艺 [7] - 活动基于杭州市与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市长达20余年的友好城市关系 增强全球情感联系 [5] 跨文化传播方式 - 搭建平等的对话桥梁 而非单向文化灌输 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双向文化交流 [7] - 走访无忧传媒个人主播培训孵化基地 探讨跨文化传播经验与心得 [7] - 通过主动邀请和搭建体验平台 让外国朋友深度感知中国发展变化 [3]
当武术在世运会“转正” 这股“国潮”根本停不下来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3 01:28
全世界都在练中国武术! 这可不是夸张的说法 当四川选手高久尚 在台上舞起"猴棍" 整个赛场都沸腾了 武术首次成为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中国选手接连上演精彩表现 而各个外国选手的参赛 更给观众带来一点"小震撼" "破圈"之路 ↓↓↓ "转正"! 武术登上国际舞台 本次赛事中 武术项目分为套路和散打两个分项 赶快一起去看看中国武术的 2009年世运会上 中国武术作为邀请项目首次亮相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终于在2025年成都世运会上 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今年的成都世运会上 每个分项 按照男女分别设有6个小项 共计12个小项 现场刀光剑影 拳拳生风 不要太精彩! 以柔克刚 太极少女卢卓灵夺冠 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决赛中 中国选手卢卓灵 招式飘逸灵动,剑如行云流水 征服现场观众 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世运会历史上 首枚武术金牌 赛后她发自内心的表示 "看到全球这么多运动员喜欢武术 大家发自内心地热爱武术 我也深受感动。" "给自己打100分!" 再过几天 卢卓灵将迎来她的22岁生日 这枚金牌成了她最好的生日礼物 "刀棍老将"展现硬实力 武术长拳-刀术-棍术决赛中 29岁的老将高久尚一路高歌猛进 在长拳、刀术和棍术三个单项的比赛中 ...
探访突尼斯功夫学校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0 08:53
中国武术文化传播 - 突尼斯首位政府认证功夫教练马吉德·索乌迪通过创办武术学校系统传授中国武术及中文,课程动作指令全部采用中文[3][5] - 学校采用本地订制练功服确保服装贴合度,同时将中文教学融入武术培训体系[5] - 学员在非洲校际武术比赛中获第三名,并培养出北拳世界冠军等优秀选手[5][6] 学员发展与成果 - 11岁学员阿布登诺曾代表突尼斯国家队参加埃及、文莱国际赛事,并表达奥运参赛志向[5] - 学员通过武术训练显著提升耐心、自律性及学业成绩,部分家长受感染加入学习[6][7][8] - 女性学员占比提升,全国武术冠军哈鲁恩通过武术加深对中国文化的向往[6] 中突文化交流 - 马吉德2007年赴华获太极拳学校全额奖学金,奠定中突武术合作基础[4] - 当前计划与中国武术学校深化合作,推动中国功夫及文化在突尼斯普及[8] - 武术成为突尼斯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学员通过影视作品激发学习兴趣[3][5][6]
和合共生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共同追求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4-14 02:02
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前副议长、现任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首推"和合共生""兼济天下"的宏 观情怀。翁诗杰说,"和"是东南亚各国平等交流的基石。"和"的理念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陆海相连,习俗相似、文化相通,拥有共同 的"和"文化传承。 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命运相系,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双方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展开人员往来和文 化交流,对东南亚地区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深邃的哲思和鲜活的日常实践,成为东南亚文化格局中的重要一环。而海外华人社群的坚守和发展,使文化认同得以延续 并影响更广泛的群体。"旅泰青年学者、曼谷大学博士谢鋆说,在泰国,中华文化的印记随处可见,从曼谷耀华力路(唐人街)的红灯笼和庙宇,到清迈、 普吉等地的华语学校与中华会馆,均展现出中华文化在异国土壤上的生根发芽。 中华文化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等相待、和合共生是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共同追求。 "我们生活在来自不同文化和传统的人群中。因此,需要理解其他文化和文明。我本人坚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