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月光》

搜索文档
钟澍佳:从《新闻女王》到《玫瑰战争》,新港剧的涅槃之路
南方都市报· 2025-08-29 09:47
新港剧方法论 - 新港剧创作核心在于平衡娱乐性与价值观共鸣 既保留强节奏强冲突的港剧特色 又融入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人文探讨[4] - 通过《新闻女王》验证方法论有效性 该剧成功突破圈层 既承袭港味精髓又击中新时代观众价值观诉求[4] - 创作需紧跟社会变迁 从传统家庭伦理转向职场压力、个体生存困境等现代议题 例如《溏心风暴》式场景已渐行渐远[5] - 跨地域合作面临文化差异挑战 首部作品《香港人在北京》曾因文化差异喜剧定位未找到内地合作方 最终自拍自发[5] - 目标受众覆盖全亚洲及全球华人 需在文化理解、价值观呈现和用户审美变化上持续寻找平衡点[6] - 未来将开放与腾讯视频、优酷等平台合作 并拓展与优秀编剧、创作团队及其他公司的合作可能性[6] 她题材创作 - 持续聚焦女性叙事打造港式大女主宇宙 代表作品包括《新闻女王》《黑色月光》《巨塔之后》等[7] - 创作动机源于TVB女演员资源丰富 且女性观众是观剧主力军 题材更易产生共鸣[7] - 港式大女主以锋利感和真实感突围 角色充满欲望与复杂性 贴近现代都市女性真实生存状态[7] - 香港社会特质提供创作样板 女性高管普遍 教育水平高且兼顾事业家庭 成为角色创作现实基底[7] - 《新闻女王2》后期制作中 注重角色成长与观众审美变化 主演佘诗曼及高海宁等新生代女演员借剧打开内地市场[8] 新剧《玫瑰战争》 - 8月27日开机 聚焦娱乐圈六位女星争夺最佳女主角的生存战 主演阵容包括杨茜尧、林夏薇等六位女演员[9] - 题材独特性在于展现行业残酷性 角色在欲望边缘行走 需把握时机、团队、运气和努力的多重因素[10] - 突破传统娱乐圈叙事 强调角色独立自爱 靠实力而非外力达成目标 旨在打破年轻人对行业轻易成功的幻想[10] - 采用合拍模式 三分之一内景在深圳、广州、佛山等大湾区城市取景 借助地域特色增强剧集色彩[11] 新港剧未来发展 - 制作标准与国际接轨 采用三至四台摄影机同步拍摄 提升服化道、摄影、灯光等工业质量要求[12] - 利用广东影视政策15条等扶持政策 在深圳前海成立公司 但强调内容质量为核心 政策仅为助力[12] - 计划开拓古装题材重振港剧传统 并开发10-15集短剧形态 适应观众观看习惯变化[13] - 持续革新制作精良度、题材多元化和时代审美共鸣 目标覆盖全球华语剧用户[14]
港娱还能“红过罗湖”吗?
36氪· 2025-06-26 03:52
港娱现状与挑战 - 香港娱乐行业面临内地市场审美鸿沟和优质内容产出不足的困境,竞争力下降[11] - 港星在内地主要通过综艺、剧集、直播带货等方式刷存在感,但普遍依赖情怀消费[12][14] - TVB与ViuTV形成竞争格局,前者主打老牌艺人情怀牌,后者侧重年轻化流量路线[16] TVB的内地转型策略 - TVB通过抖音直播试水新内容,如《今夜好犀利》团播创下1949万观看人次、涨粉12万,但后续因新鲜感消退遭遇冷遇[4][6] - 公司与抖音深度合作推出直播互动真人秀,并联合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加强合拍剧项目,如《笑傲江湖》《玫瑰战争》[7][9] - 直播带货成效显著,陈豪等艺人6小时带货2350万元,带动TVB股价飙升98.34%[14] ViuTV的试探性布局 - ViuTV通过联合内地平台出品优质港剧打开市场,如《叹息桥》豆瓣8.6分、《三命》8.2分[17] - 公司曾计划将顶流男团MIRROR推向内地,但因敏感问题搁置,近年态度转向积极[16][17] - 港府将ViuTV及MIRROR视为文化输出桥梁,目标覆盖广东省市场[17] 新生代港星的破圈尝试 - 男团MIRROR成员姜涛通过争议话题和本地化营销(如"姜公诞"活动)提升内地知名度[3][9] - 新生代艺人炎明熹、曾比特借助音综《声生不息》等节目进入内地,但尚未形成规模效应[12] - 老牌艺人陈浩民等通过网大、网剧维持曝光,年产量达2-4部,依赖情怀消费[14] 行业结构性困境 - TVB自2014年起盈利持续下滑,2018年因广告收入亏损导致制作缩减和艺人收入锐减[16] - 香港电视台体系固步自封,精品剧集减少,与内地流媒体浪潮脱节[16] - 港娱黄金时代的地域文化优势在当前多元化内娱市场中难以复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