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拂晓报》
icon
搜索文档
(抗战胜利80周年)《拂晓报》通过国新社等机构让世界聆听中国敌后抗战故事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13:17
(抗战胜利80周年)《拂晓报》通过国新社等机构让世界聆听中国敌后抗战故事 中新网合肥9月1日电 (记者张强 赵强)"《拂晓报》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传阅,还通过国际新闻社(简 称'国新社',中国新闻社的前身)等机构寄发到世界各地,在中共敌后报刊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拂 晓报》原社长宋建国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拂晓报》由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将领彭雪枫创立。在抗日战争期间,《拂晓报》先后是新四军第四 师和中共淮北区党委的机关报。 在战火中诞生与发展 1938年9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彭雪枫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向豫东皖北敌后 挺进。 出征前夕,彭雪枫倡议创办一张支队机关报。在商量报名时,有的提议叫"曙光",有的主张叫"胜利"。 后来彭雪枫说:"叫'拂晓'吧,它代表了光明即将来临的意思。" 1938年9月29日,《拂晓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彭雪枫为《拂晓报》题写了报头和创刊词。 《拂晓报》的创刊日,也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誓师日。第二天,《拂晓报》告别了竹沟,随军向敌后挺 进。 初创时期,《拂晓报》物质条件很差,连油印机、调墨板也没有。在人员配备上,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 部宣传科长王子光 ...
【抗战胜利80周年】《拂晓报》何以成为豫皖苏边区抗日的“精神子弹”?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05:18
这份诞生于新四军游击支队行军帐篷里的油印小报,随军横越平汉,东渡黄水,征战在"涡河岸 上"和"淮水两旁",成为中原抗战的"精神子弹""威力赛得过千军万马"(刘鸿鹤 陈佳慧 安徽宿州报道)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来源:中国新闻网 【抗战胜利80周年】《拂晓报》何以成为豫皖苏边区抗日的"精神子弹"?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在豫皖苏边区的抗日烽火中,一份油印小报如破晓之光,穿透硝烟照亮军民前行的道路。这就是由中国 工农红军和新四军将领彭雪枫创立的《拂晓报》。 编辑:徐世明 ...
铅字墨香传薪火
人民网· 2025-05-30 01:20
彭雪枫与《拂晓报》的历史 - 彭雪枫将军在1938年创办《拂晓报》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宣传工具,发刊词强调"拂晓"象征希望与革命[1] - 《拂晓报》从刻蜡油印发展为铅字印刷,发行范围从豫皖苏边区扩展至延安、重庆等地,成为抗日斗争的重要精神武器[1] - 报纸内容明确中共抗日目标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1] "雪枫刀"与军事创新 - 1941年彭雪枫设计刀身长92厘米、刀背轻薄的新式军刀"雪枫刀",用于骑兵团平原游击战[2] - 1942年骑兵团使用该刀歼灭300余名日伪军,战斗中刀法战术结合取得显著成效[2] - 文物展陈中刀身锈迹与握痕成为历史见证,体现军事装备创新对抗日战局的影响[2] 《拂晓报》的现代传承 - 新中国成立后《拂晓报》转型为宿州市委机关报,现已发展为报网端微融合的新媒体矩阵[3] - 纪念馆通过油印体验活动还原历史场景,青少年可亲手制作《红领巾拂晓报》并接触铁笔、蜡纸等传统工具[3][4] - 场馆通过互动体验使红色历史"活化",推动革命精神在青少年中的传播[4] 红色教育与社会影响 - 纪念馆以文物史料、老照片等载体展示彭雪枫37岁牺牲的事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2][4] - 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诵读报纸、观摩武器等沉浸式体验,实现红色文化代际传承[1][3] - 场馆负责人强调需让历史"闪耀在长河中",反映红色文旅产业对精神价值挖掘的重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