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君品谈》
icon
搜索文档
君品谈|游本昌:以戏为人生,以君子为本心
凤凰网财经· 2025-09-17 13:40
在九十余载的人生旅途中,他始终以赤子之心与艺术相伴。 无论是舞台的方寸之间,还是荧幕的光影流转,他都用真诚去打动人心。 他不只是演员,更像是一位守望者,把对生命的热爱与悲悯,化为一盏盏点亮他人的微光。 以真我,敬君品。由凤凰网、贵州习酒联合制作的大型文化IP节目《君品谈》第五季,本期对 话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倾听他与艺术同行的一生。 01 戏里戏外,人生如舞台 在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游本昌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是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级演员,更因"济 公"一角深入人心。 但在荧幕背后,游本昌始终以"戏如人生"的态度对待表演与生活。在访谈中,当被问到"如果要活 在戏里,您愿意活在哪一部戏中"时,他轻声答道:"每一个角色,我想都是里程碑式的。"这句话 简洁,却饱含对艺术追求的厚重。 对游本昌而言,表演不仅是职业,更是修身立业的方式。他并不把角色当作单纯的表演,而是 与之融为一体。他最喜欢的角色,正是"游本昌"自己,因为"这个不是演的,而且是我最熟悉 且最爱的一个角色"。在他看来,演员不只是塑造别人,也是在通过角色不断塑造自我。 往往缺乏父母的陪伴,只能在艰难中"野生长大"。 然而,随着时间流转,父子关系也在悄 ...
君品谈|游本昌:以赤子之心,演济世之道
凤凰网财经· 2025-09-10 13:32
艺术生涯与角色塑造 - 从哑剧演员起步 凭借敏锐肢体表达和舞台功底在中国国家话剧院逐渐崭露头角[4] - 上世纪80年代通过电视剧《济公》塑造家喻户晓的经典角色 以疯癫举止和赤子之心成为亿万观众心中的形象代表[4] - 坚持"艺术引导人心"理念 认为角色力量在于传递价值而非单纯娱乐 曾引用周总理评价"专管人间不平气"作为角色核心[5] 艺术追求与行业选择 - 成名后主动减少角色邀约 将重心转向教学、话剧创作与公益领域 被家人视为"不合群"和"非主流"[5] - 拒绝随波逐流 坚持在家琢磨喜欢的艺术形式 强调真正的艺术在于塑造精神力量而非追逐名利[5] - 92岁高龄仍保持艺术探索 从济公到《繁花》爷叔再回归济公爷爷 跨越不同年代的艺术实践[2] 公益实践与社会影响 - 2018年发起成立浙江济公公益基金会 将"济世为公"精神从戏剧延伸至现实行动[6] - 基金会初期依靠捐款维持 后期通过乡村艺术美育项目优化运作 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群体[8] - 在青海通过戏剧教育改变儿童精神状态 有学生因饰演空军角色立志报考军校 学习成绩显著提升[8] 价值观与精神传承 - 将济公精神与党员服务理念结合 2023年以92岁高龄宣誓入党 认为"济世为公"与"为人民服务"信念高度一致[10] - 以松树自喻"石头缝里挤出的生命力" 鼓励年轻人坚守本心 强调"愿力越大生命力越强"的信念[12] - 曾为布达拉宫捐赠 体现公益不是形式而是心底涌出的善意与责任[9]
君品谈|汪晖:相信思想的力量
凤凰网财经· 2025-07-23 13:58
初心与学科选择 - 1977年恢复高考时选择文科道路 源于对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坚定热爱 受母亲教授外国文学的家庭氛围影响 [2] - 拒绝父母劝阻 追求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与宽广性 而非工具理性答案 [4] - 在中国社科院跨学科求学期间 参与宏观经济改革调研 见证国企改革与中国现代性转向 [4] 思想实践与公共担当 - 1996年担任《读书》主编后 主持三农问题 医疗改革 国企改革等重大公共议题讨论 引发广泛争议 [5] - 发表《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批评思想潮流 承受舆论压力但坚持学术责任 [8] - 提出"思想是社会涌动的根源" 认为推动微小改变即有价值 以"锚"比喻学者在风浪中的坚守 [8] 学术深耕与人文守望 - 耗时13年完成《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同时主持《读书》杂志11年 平衡学术研究与社会回应 [8] - 从宋明理学 龚自珍到近代思想家 汲取"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传统精神力量 [10] - 呼吁在高速信息化时代保留思考空间 强调人文精神对未来的指引作用 [10] 君子精神的当代诠释 - 节目《君品谈》通过汪晖案例传递"不趋炎附势 不随波逐流"的君子品质 [11] - 凤凰网与贵州习酒联合出品 以匠人精神类比思想坚守 倡导思考力与判断力的回归 [11]
君品谈|汪晖:君子不器,为时代立言
凤凰网财经· 2025-07-16 13:58
思想坚守 - 汪晖在恢复高考后选择文科而非父母期望的理工科 体现"守志不移"的精神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20世纪中国社会坚持内心价值 [2] - 西南联大历史塑造其学术兴趣 文人学子"以文化谋复兴 以救国图存为己任"的君子精神深刻影响其学术生涯 [4] 人文学科价值 - 当前社会普遍认为人文学科"无用" 源于实用价值和经济收益成为主要衡量标准 导致该领域面临边缘化危机 [5] - 人文学科应突破功利服务 重申对"人的意义"的提问功能 核心问题是"人如何成其为人"与"社会尊严与公正" [6] - 学科过度量化可能压缩思想空间 需警惕制度化的局限 强调"以质为重"而非数量指标 [6] 跨学科创新 - 2000年柏林高等研究院访学经历促成跨学科自由交流模式 无项目压力的环境激发思想碰撞 [7] - 2002年回国后在清华创立高等研究院 打破学科文化边界 构建"鼓励真正创造的空间" 促进青年与顶尖学者对话 [7] - 倡导跨学科合作 认为学科界限不应阻碍思想交流 需借助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视角形成多维学术对话 [10] 品牌关联 - 贵州习酒通过《君品谈》节目传递"君子精神" 以匠人品质类比汪晖坚守的人文价值 [11][12]
君品谈|梁启超:君子之训,百年家传
凤凰网财经· 2025-06-18 13:42
清华校训与梁氏家风 -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中提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理念,后被确立为清华校训[2] - 梁红认为祖父的君子之道凝聚着对国家民族的深沉责任感,强调奋斗精神与包容胸怀是做人根本[3] -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均在海外学成归国,在不同领域建树颇丰,践行家国奉献精神[3] 梁启超的教育智慧 - 通过寄送《营造法式》激发梁思成研究古建筑的热忱,促成其完成《中国建筑史》[5] - 引导梁思永选择考古学,回应国家文化守护的迫切需求,使其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开拓者[5] - 尊重梁思庄转学意愿,体现"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后其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5] - 300余封家书承载教育遗产,核心是"教人学做人而非当官",注重个性化培养[7] 家族女性与传承机制 - 李蕙仙负责制定家族规矩,王桂荃主理日常事务,二者分工保障九子女教育环境[8] - 王桂荃虽未受正规教育,但自学日语承担外联工作,坚持研读《参考消息》洞察时局[8] - 寿辰聚会等仪式强化家族凝聚力,晚辈需遵循"长辈先动筷"等古礼培育手足情谊[10] 君子精神的时代实践 - 梁氏家族将家风德行转化为响应时代使命的行动力,实现个人坚守与时代需求同频[11] - 贵州习酒通过《君品谈》栏目传播梁启超家训文化,将其比作"精神原浆"进行品牌联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