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典》

搜索文档
坚守京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39
京剧艺术的历史与地位 - 京剧拥有约200年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演出兴盛,逐步形成以二黄、西皮为主的唱腔体系[2] -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京剧于北京正式形成,清光绪二年(1876年)"京剧"称谓首现于上海《申报》[2] - 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以完备的演剧体系、丰富舞台面貌和广泛观众认知著称,是首个以"东方戏剧"身份走向国际的中国戏曲[1] 艺术体系与表演特征 - 京剧核心艺术体系体现为舞台综合性与表演虚拟性、程式性,要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统一服务于演员表演[3] - 虚拟性表演追求神似而非形似,通过程式化动作赋予舞台节奏性与流动性,梅兰芳称之为"有规律的自由动作"[3] - 艺术流派兴盛是京剧繁荣标志,杰出表演艺术家通过个性化演唱创造形成鲜明流派,推动舞台艺术持续创新[3]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 京剧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精忠报国、惩恶扬善、孝老慈幼等道德理想与家国情怀[4] - 以雅俗共赏方式实现人民性,既提供思想观照与文化享受,又通过大众反馈获得艺术生命力[4] - 剧目内容反映民众是非观念与爱憎感情,观众通过舞台投射情感并接受思想洗礼[4] 当代发展挑战与应对 - 当前京剧艺术面临困难时期:表演团体逐步减少,中青年艺术家稀缺,各地缺乏经常性上演制度,青年观众数量递减[5] - 振兴需实施综合措施,核心是巩固演出队伍与培养表演人才,重点挖掘传承舞台表演技艺[5] - 《京剧大典》编纂历时二十载,汇聚100余位戏曲专家,分卷涵盖历史理论、文学剧目、音乐、表导演、舞台美术等领域,为技艺传承提供资源基础[5][6] 创新传承与未来使命 - 京剧生命力源于坚守本体特质并融汇创新,包括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而非丢失自我[1][5] - 发展需处理与当代审美趋向、生活方式及科技的关系,通过继承创新实现推陈出新[4][5] - 《京剧大典》以"原典集成,述而不作"为原则,汇集原真性历史与艺术风貌,坚守文化自信并支撑戏曲体系系统性建构[5][6]
历时十余年整理编纂 61卷《京剧大典》面世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05:02
出版项目概况 - 出版项目《京剧大典》总计61卷 包含2100余万字和2700余张各类珍贵剧照及影印曲谱 是我国目前反映京剧艺术面貌较为完整和全面的重大出版工程 [1] - 项目由文化学者王文章研究员担任总主编 集合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外老中青戏曲研究专家及艺术家百余人参与整理编纂 历时十余年完成 山东文艺出版社于2024年底出版 [1] - 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重大出版项目并得到国家资金支持 体现对京剧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整理守正创新的国家意志 [3] 内容体系架构 - 分为《文学剧目典》《表导演典》《音乐典》《美术典》《历史理论典》五个分典 囊括京剧历史理论文学表演音乐导演舞台美术等全方位内容 [1] - 《文学剧目典》收录200余部经典本戏和折子戏及27部影印内府本 选入标准综合考虑流派唱腔文本历史地位类型占比等因素并严格限定在京剧范畴 [2] - 《表导演典》包含京剧代表性演员简介及著述 导演简介及著述 身段谱著述三部分 收录表演流派创始人及代表性艺术家实践体会著作 导演论著 老艺人演艺心得 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式专著 [2] 专项内容特色 - 《美术典》集中化装冠巾头饰脸谱髯口戏衣砌末道具布景等舞台美术图片 扮相身段图片 演员剧照及舞台美术设计 包含梅兰芳访美演出图谱和按角色统括的各时期图像资料 [2] - 《音乐典》为京剧乐谱的原典集成 涵盖重要历史时期出版物及重要艺术家代表性作品乐谱 包含工尺谱简谱五线谱综合对照谱 唱段谱剧目全谱和器乐谱 [3] - 《历史理论典》分为论著集成文章汇编京剧史记三编 前两编收录京剧史论论著及文章 涵盖票友民间京剧社团台湾京剧发展历史等独特组成部分 第三编包含《中国京剧编年史》和《京剧大事记》逐年记录重要活动事件剧团剧目演员等事项 [3] 学术与文化价值 - 编纂以全面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为鲜明特色 为京剧艺术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可借鉴资源 为中国戏曲艺术理论体系建构奠定重要基础 [1] - 出版既向前人对中华优秀文化贡献致敬 也为今人后人持续传承振兴京剧及戏曲艺术提供借鉴 并为艺术体系整体性系统性建构增厚学术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