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坚守京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序与跋)
人民日报· 2025-06-04 05:39
京剧艺术的历史与地位 - 京剧拥有约200年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演出兴盛,逐步形成以二黄、西皮为主的唱腔体系[2] -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京剧于北京正式形成,清光绪二年(1876年)"京剧"称谓首现于上海《申报》[2] - 作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以完备的演剧体系、丰富舞台面貌和广泛观众认知著称,是首个以"东方戏剧"身份走向国际的中国戏曲[1] 艺术体系与表演特征 - 京剧核心艺术体系体现为舞台综合性与表演虚拟性、程式性,要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统一服务于演员表演[3] - 虚拟性表演追求神似而非形似,通过程式化动作赋予舞台节奏性与流动性,梅兰芳称之为"有规律的自由动作"[3] - 艺术流派兴盛是京剧繁荣标志,杰出表演艺术家通过个性化演唱创造形成鲜明流派,推动舞台艺术持续创新[3] 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 京剧集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理念,包括仁义礼智信、精忠报国、惩恶扬善、孝老慈幼等道德理想与家国情怀[4] - 以雅俗共赏方式实现人民性,既提供思想观照与文化享受,又通过大众反馈获得艺术生命力[4] - 剧目内容反映民众是非观念与爱憎感情,观众通过舞台投射情感并接受思想洗礼[4] 当代发展挑战与应对 - 当前京剧艺术面临困难时期:表演团体逐步减少,中青年艺术家稀缺,各地缺乏经常性上演制度,青年观众数量递减[5] - 振兴需实施综合措施,核心是巩固演出队伍与培养表演人才,重点挖掘传承舞台表演技艺[5] - 《京剧大典》编纂历时二十载,汇聚100余位戏曲专家,分卷涵盖历史理论、文学剧目、音乐、表导演、舞台美术等领域,为技艺传承提供资源基础[5][6] 创新传承与未来使命 - 京剧生命力源于坚守本体特质并融汇创新,包括选择性吸收外来文化而非丢失自我[1][5] - 发展需处理与当代审美趋向、生活方式及科技的关系,通过继承创新实现推陈出新[4][5] - 《京剧大典》以"原典集成,述而不作"为原则,汇集原真性历史与艺术风貌,坚守文化自信并支撑戏曲体系系统性建构[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