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icon
搜索文档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歌声悠悠传薪火——追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新华社· 2025-08-14 12:48
歌声悠悠传薪火——追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新华社记者孙鹏程、唐铭泽 北国山城,林海茫茫。在吉林省通化市的杨靖宇烈士陵园,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遗骨安葬于此。 陵园的陈列室里,悬挂着一首抗战时期的红歌乐谱,至今仍被人们传唱。 "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7月的一天,在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小学四年 级二班的课堂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杨靖宇将军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歌词铿锵有力,曲调穿破云霄。这所以杨靖宇的名字命名的学校,通过设置红色校本课程、教唱红歌等 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东北抗联历史,传承红色薪火。 "同学们,杨靖宇将军在密营中不仅教战友们军事技能,还教他们军歌。军歌既鼓舞了战友们的斗志, 也瓦解了敌人的士气。"杨靖宇小学大队辅导员滕奇惠在课堂上说。 一首红歌,成为跨越几代人的情感纽带。"烽火岁月里,杨靖宇将军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东北抗日 联军第一路军军歌》歌词。"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培训部主任国莉莉介绍。"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 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乒乓的冲锋杀敌缴械声,那就是革命胜利的铁证……"这首军歌像长了翅膀一 样,很快传唱开来。伴着嘹亮的歌声,战士们冲锋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丨歌声悠悠传薪火
新华网· 2025-08-14 11:08
红色文化教育 - 杨靖宇小学通过设置红色校本课程和教唱红歌方式传承东北抗联历史[1]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开设红歌课 讲授和教唱革命军歌及民歌[6] - 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7月至9月期间计划承接班次200余期[6] 历史文物与纪念 - 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收藏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同款口琴[4] - 杨靖宇烈士陵园陈列室悬挂抗战时期红歌乐谱至今仍被传唱[1] - 杨靖宇将军在密营中教战友军事技能和军歌以鼓舞斗志[1] 文化传播影响 -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在抗战时期快速传唱 伴随战士冲锋陷阵[3] - 杨靖宇将军曾指挥口琴队演奏抗日歌曲 用筷子茶缸等物品伴奏[6] - 白山松水间多首抗日歌曲在物质匮乏年代为将士生活增添色彩[4]
新华走笔|白山黑水间那座无形的山
新华社· 2025-07-18 07:1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 杨靖宇身份背景 - 杨靖宇本名马尚德,祖籍河南确山,曾使用化名张贯一和杨靖宇[3] - 杨靖宇名字由来可能与继承原政委姓氏有关,"靖宇"寓意"安定宇内"[3] - 家人长期不知杨靖宇真实身份,牺牲十余年后才寻获亲人[4] 东北抗联英雄群体特征 - 众多抗联将领使用化名活动,如赵一曼原名李坤泰,李兆麟原名李超兰[6] - 部分烈士仅留下"王大眼珠子"等代称,为保护家人选择匿名[6] - 英雄们离家、战斗、牺牲时使用不同名字,形成特殊身份轨迹[8] 东北红军历史 - 杨靖宇1932年在磐石创建红石砬子根据地,设立红军医院等机构[10] - 将原武装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11] - 根据地采用红军模式:政治委员制度、支部建设、土地革命宣传[13] 抗联文化精神 - 杨靖宇提出"灯芯理论":部队如灯芯需百姓灯油支持[13] - 抗联坚持自力更生,遗址出土农具与武器并存[13] - 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军旅歌曲鼓舞士气[16] 杨靖宇个人特质 - 被称为"口琴将军",随身携带并教授口琴演奏[14] - 创作多首军歌,常在篝火旁为战士演奏《露营之歌》[16] - 兼具文人气质与武将才能,体现"剑胆琴心"特质[14][16] 纪念设施与象征 - 吉林省设立靖宇县及多处纪念场馆[17] - 殉国地118级台阶象征最后118小时战斗[19] - 陵园35级台阶对应35岁生命[19] - 保留疑似杨靖宇食用过的树皮作为传家宝[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