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旅

搜索文档
感受非遗魅力、打卡小众博物馆……“文博热”成为暑期文旅“流量”入口
央视网· 2025-08-17 05:51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 - 福建省首个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展示场馆 [1] - 暑期展出百余件非遗精品 通过传承人现场交流、科技交互体验等形式提供沉浸式体验 [1] - 场馆为300多年历史的古民居 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1] 莆田木雕非遗技艺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春辉作品运用传统国画散点透视法构图 融合镂空雕、透雕、浮雕等多项技法 [3] - 作品以田园诗歌形式展现脱贫山乡生机勃勃的景象 [3] 福州软木画非遗技艺 - 软木画发源于福州 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以栎树木栓层为原料呈现"丛山数百里 尽在一框中"效果 [8] - 传统形式为摆件、屏风 2023年头饰设计创新使其成为生活美学新顶流 [5][10] - 新形式为古老技艺注入时尚生命力 推动非遗产品日常化 [10] 新疆塔城手风琴博物馆 - 收藏来自10多个国家的1000多台古董手风琴 部分藏品有150年以上历史 [13][15] - 镇馆之宝为150年历史手风琴 维修记录完整 多数藏品仍可正常演奏 [15] - 每日提供现场演奏互动 暑期营业时间延长至22时 [18] - 百年历史手风琴音色丰富 单台演奏效果堪比小型乐队 [17]
可互动、可触摸、可共情——夜宿博物馆一票难求
中国青年报· 2025-08-09 08:21
博物馆夜宿活动市场现状 - 暑期夜宿活动需求旺盛,国家自然博物馆等机构出现"一票难求"现象[2] - 多地政府鼓励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推动夜场活动成为夏季文旅消费热门选择[2] - 国家自然博物馆夜宿活动定价约1700元/家庭,包含科普剧场、手工制作等10余项特色项目[5] - 国家动物博物馆"博物馆奇妙夜"活动每月举办2-3场,已持续运营十余年[6] 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 - 国家自然博物馆采用"光韵"主题灯光秀+4D电影+化石盲盒等复合体验形式[5] - 浙江自然博物院创新推出"暗夜寻宝"探究性学习环节,采用"馆内+馆外"联动模式[8] - 国家动物博物馆设置全馆熄灯环境,参与者仅用手电筒观察标本增强沉浸感[6] - 活动设计包含动物触摸环节(如蛇年特设宠物蛇接触),强化感官体验[8] 运营模式与商业价值 - 博物馆引入专业研学团队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国家自然博物馆单场活动容纳30组家庭[5] - 国家动物博物馆通过夜宿活动实现自负盈亏,收入用于维持机构运营[14] - 采用"博物馆+社会资本"混合运营模式探索商业化路径,平衡公益性与经济效益[13] - 浙江自然博物院计划将夜宿活动作为重点产业发展,未来常态化运营[14] 行业发展趋势 - 夜宿活动复合增长率显著,从2006年单馆试点发展为多馆规模化运营[5][6] - 产品形态从单纯延长开放时间升级为包含教育、娱乐、住宿的高附加值服务[9] - 行业呈现"白天+黑夜""馆内+馆外"的空间复合化趋势,最大化利用场馆资源[8] - 专家预测该模式将成为常态化文旅消费,预计未来3-5年渗透率提升30%[14] 运营挑战与解决方案 - 人力成本压力突出,国家自然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连续加班且无加班费[13] - 安全管控要求严格,各馆均设置专职保安巡逻并限定帐篷搭建区域[12] - 内容创新存在瓶颈,专家建议引入"季""期"概念保持活动新鲜度[12] - 专业人才缺口达40%,急需兼具策展能力和活动运营的复合型人才[12]
夜宿博物馆一票难求
中国青年报· 2025-08-07 23:08
温雯11岁的女儿平时很喜欢看动物相关书籍和纪录片。为鼓励女儿探索自然,温雯带她参加了国家自然 博物馆的夜宿活动。夜幕降临,她们睡在巨大的恐龙骨架旁,在史前巨兽的"守护"下,度过了奇妙的博 物馆一夜。 进入夏季,高温天气让更多游客喜欢夜间出行,加上多地政府部门鼓励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多家博物 馆开设了夜场活动。其中,夜宿博物馆尤为受欢迎。"暑假期间的夜宿活动一票难求,非常火爆。"温雯 说。 融合文博体验与夜间出游的夜宿活动,正成为夏季文旅消费的热门选择。在博物馆过夜是什么体验?有 哪些新玩法?夜宿博物馆为什么会受游客欢迎?火爆的背后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在浙江自然博物院恐龙馆中搭建帐篷。 受访者供图 可互动、可触摸、可共情的"文化体验时空" 7月16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开启了为期27天的"光韵"主题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本次夜场活动内容丰 富,包含博物馆楼体灯光秀、科普剧场、科学家讲故事等十余项特色项目,其中夜宿是最受关注的活动 之一。 为应对夜场活动数量多、而馆内工作人员有限的情况,博物馆引入专业研学团队负责夜宿活动的策划与 执行。30组亲子家庭在破冰活动后,跟随专业讲解员走进展厅,深入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体验 ...
馆城共生 “博”贯古今
河南日报· 2025-08-05 23:48
博物馆行业趋势 - 暑期研学游、亲子游高峰推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热门场馆出现"一票难求"现象[2] - 博物馆功能从单一展览转向沉浸式体验,"为一馆,赴一城"成为游客新选择[2][4] - 技术赋能与需求变革推动博物馆融入城市生活,催生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2][4] 博物馆运营数据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全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4] - 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日均流量超1000万人次,总接待量7264.87万人次[4] - 殷墟博物馆2024年2月开馆后接待游客近250万人次,展出文物近4000件(套)[3] 创新运营模式 -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交互式沉浸戏剧游《溯·长河》,融合剧情演绎与解谜体验[5] - 河南博物院开发"闺蜜同行"系列盲盒文创产品,"五一"假期创下单日销售破万纪录[11] -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展览吸引260万人次参观,带动4亿元文创营收和超200亿元城市综合消费[15] 城市联动效应 -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与阜民里文化街区形成文商旅融合模式,2025年"五一"接待游客29万人次[9] - 安阳殷墟景区上半年接待游客187万人次,形成"考古文物+文旅"的融合发展范例[10] - 洛阳市建成112家博物馆,2024年文创销售额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25%)[16] 行业发展战略 - 全国30余个城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将博物馆纳入城市发展战略[15] - 河南省推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主题研学路线,2024年举办展览2700多个[16] - 行业建议聚焦"精、特、新"发展路径,通过跨界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双重释放[17]
四川:依托中国白酒博物馆打造白酒文旅新地标
快讯· 2025-06-30 01:58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支持 - 推进文博场馆改造提升和内容建设,加快江口沉银博物馆等建设 [1] - 研究推进四川博物院新馆、蜀道博物馆建设 [1] - 强化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文化交流功能 [1] 文旅融合重点项目 - 依托中国白酒博物馆打造白酒文旅新地标 [1] - 提升中国皮影博物馆、中国彩灯博物馆、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展陈质量 [1] - 支持行业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1] 文化内涵挖掘与创新模式 - 全面挖掘三线建设文化内涵,保护用好工业遗产遗址 [1] - 创新"工业+科技+旅游"模式,实施一批工文旅融合重点项目 [1] - 支持举办国际大展特展联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