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viaim大脑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对话:小米阿里引爆智能眼镜,AI耳机还是个好赛道吗?
观察者网· 2025-08-07 02:22
公司背景与创业历程 - 未来智能团队最初在科大讯飞内部开发语音助手灵犀 始于2013年[4] - 2017至2018年在科大讯飞内部启动莫比斯耳机项目 因供应链不成熟未能成功[6] - 2019年正式开启iFLYBUDS系列研发 第一代产品存在蓝牙连接不稳定等基础性问题[6] - 团队从软件领域转型硬件创业 专注于AI与耳机结合的垂直赛道[3][4][5] 产品演进与技术突破 - 第一代iFLYBUDS耳机虽体验不佳 但验证了AI会议录音的核心场景价值[1][6][7] - 基于用户反馈重点优化蓝牙底层协议 解决数据丢包和传输链路问题[8] - 提出"5+X"产品法则:音质、续航、降噪、佩戴和设计五大基础要素加上AI功能[9] - 第二代产品显著改善稳定性 基本解决断联和无声等问题[8] 技术架构与核心能力 - 采用"一脑多端"战略 viaim大脑作为统一AI能力平台连接多硬件终端[13] - 专为AI交互重构硬件设计 优先保证AI识别的准确性而非人耳听感[17] - 在蓝牙协议层进行深度优化 提出需要新增AI语音协议层的理念[17][18] - 端云协同架构支持全离线功能 手机端算力比耳机强100到1000倍[22] 市场竞争与护城河 - 通过垂直场景深度理解构建差异化优势 会议场景无直接竞争对手[10][11] - 技术护城河体现在蓝牙协议层优化和场景专属数据积累[11][12] - 私域数据形成核心资产壁垒 结合大模型提供个性化服务[12][29] - 已完成多轮融资 包括启明创投领投的Pre A+轮[1] 产品规划与未来发展 - 下半年或明年将推出围绕viaim大脑的新硬件产品[23] - 重点布局海外市场 已进入新加坡、北美、日本 计划拓展欧洲[30] - 海外市场占比预期将大于国内市场[31] - AI耳机目前处于L1智能级别 预计2-3年内提升至L2或L3[27] 行业观点与趋势判断 - 智能眼镜受限于供应链成熟度和人体工学设计 5年内无法取代耳机[1][15][24] - 眼镜年出货量较少 处于叫好不叫座状态[24] - 未来5-10年需多终端协同发展 耳机需要视觉能力配合[14][26] - 开放式耳机在噪音场景存在固有短板 降噪能力仍不可替代[15] 隐私保护措施 - 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 从数据采集到云端全程加密[21] - 建立严格制度禁止员工触碰用户数据[21] - 通过全离线功能将数据处理保留在用户设备端[22] - 海外市场特别关注隐私合规要求[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