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s治理

搜索文档
还剩4个月!急需拿出务实举措解决VOCs治理难题!
中国环境报· 2025-08-22 00:20
行业核心挑战 - 源头替代推进困难 企业因成本压力和技术适配性问题对替代持观望态度 新建项目替代成果难以纳入减排核算影响积极性 [1] - 过程管控存在漏洞 储罐逸散和管道泄漏等无组织排放问题突出 监管难以全面覆盖形成盲区 [1] - 末端治理效果不佳 市场充斥低价低效治理技术 企业存在治理设施"不会选、不会管"的情况制约效能提升 [1] 管理减排措施 - 建立目标差距清单 逐行业逐企业核算减排缺口 任务分解到月周和具体责任人 [2] - 制定整改任务清单 明确源头替代和无组织排放问题的整改时限标准 [2] - 落实责任清单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重点企业挂牌督办 部门包联指导 通过日调度周通报月考核推动 [2] - 建立一企一策档案 借助泄漏检测技术精准定位漏点 组织环保医生进企业培训 [2] 工程减排方案 - 分行业选择适用技术 家具印刷行业大风量低浓度废气采用吸附+燃烧组合工艺 安装周期短成本可控 [2] - 化工涂装行业高浓度废气选用模块化沸石转轮+RTO系统 一月内投用且去除率稳定90%以上 [2] - 治理无组织排放坚持小改快见效原则 储罐安装高效呼吸阀一两天完工成本不高 装卸点加装快速接头三天阻断泄漏 [2] 结构减排政策 - 政府投资项目带头使用低VOCs含量材料发挥示范作用 [3] - 对完成替代企业给予环保税减免和绿色信贷支持 对高VOCs材料实施严格准入管理 [3] - 借鉴江苏绿岛模式 在产业集群区建设集中涂装中心和活性炭再生站 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 [3] 机制创新 - 允许改扩建项目源头替代减排量按比例纳入区域总量核算 [3] - 探索VOCs减排量跨区域交易 使积极参与治理企业获得实际收益 [3]
康源环保技术创新驱动VOCs治理系统转型升级
中国环境报· 2025-05-14 06:37
技术创新 - 自主研发的"智能高效复合生物滤床技术"突破传统VOCs治理技术瓶颈,在生物降解、智能控制和材料工艺三大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1][2][3] - 生物降解方面筛选培育出高适应性复合菌群,构建微生物—填料—气体三相协同体系,VOCs去除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菌群活性提升50%,去除效率从30%提升至90%以上,抗冲击负荷能力较传统技术提升2.3倍 [3] - 智慧监测方面整合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分析及AI算法优化三大模块,部署40余个监测节点实时采集12项关键参数,实现处理效率波动范围±2%以内的精准控制,能耗较传统模式降低35% [3] - 材料与工艺方面研发的复合填料采用火山岩—高分子聚合物基体,比表面积达1800m2/m3,孔隙率提升至85%,气体停留时间延长至传统技术的1.8倍,微生物挂膜周期缩短30%,系统启动时间从15天压缩至10天 [4] 多维优势 - 安全经济性方面通过微生物常温降解机制有效规避燃爆风险,防爆等级达ExdⅡBT4标准,运行成本较活性炭吸附降低70%以上,填料使用寿命达8年以上,维护频次减少70% [6] - 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应用全过程无二次污染产生,降解产物主要为CO2和H2O,无臭氧等副产物生成,噪声控制在65dB(A)以下,综合碳排放较燃烧法减少82% [6] - 信息化建设方面部署远程监控平台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运行,故障自诊断准确率高达95%,运维响应时间压缩至两小时,大数据预测模型能提前72小时精准预判填料层状态变化,用户维护成本直降70% [6] 应用实践 - 在印制电路板行业成功解决蚀刻工序产生的复杂苯系物污染问题,VOCs排放浓度稳定控制在10mg/m3以下,年节省运行费用达678万元 [8] - 在锂电行业针对NMP回收尾气特征开发出专用菌种组合,处理效率达93.5% [8] - 技术已形成标准化模块设计,单套系统处理能力达5000m3/h—100000m3/h,累计实施工程案例23项,涉及8个细分行业,设备在线率保持98.7%,微生物菌种库已储备56种工程菌株 [9] 行业认可 - 技术获得专家高度评价,实现三大创新突破:首次将AI预测控制技术引入生物滤床系统、开发出兼具物理吸附与生物亲和特性的复合填料、建立跨行业VOCs特征数据库 [9] - 已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形成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并入选生态环境部《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