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3D生成

搜索文档
混元3D生成模型家族迎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6 10:07
公司技术发布 - 腾讯混元于9月26日发布并开源混元3D-Omni和混元3D-Part两款3D生成模型 [1] - 该发布代表公司在可控3D生成领域取得新突破 [1] - 技术旨在提升AI 3D建模的实用性 [1] 行业应用前景 - 新模型将加速3D生成技术在游戏、3D打印及AR/VR领域的实际生产流程落地 [1] - 开源策略可能推动行业生态发展和技术普及 [1]
3D生成到达3.0阶段,不止提升行业渗透率,也正催生3D原生新玩法 | 对话3D生成平台Tripo
量子位· 2025-09-20 08:35
分析师 刘萌媛 刘铁鹰 量子位智库 | 公众号 AI123All AI 3D生成,可以算作是近两年生成式AI领域最值得关注的赛道之一。 以下文章来源于量子位智库 ,作者AI 100访谈 量子位智库 . 连接AI创新,提供产业研究 一方面,3D领域的未来市场极度广阔。 相比人工3D生成,AI的加入在特定领域近乎磨平了3D生成在 工具链 、 专业技能 、 人力成本 等方面的门槛。 无论是为专业人员降本增效,还是为爱好者探索落地新场景,AI 3D在游戏、建筑、设计、手办等多个领域似乎都已验证了需求。 此外,大量 行业对3D内容都有潜在需求,因此赛道天花板相当可观。 与之相对应,市场上的玩家也在快速涌现。大厂代表如腾讯基于混元3D系列模型,上线了腾讯混元3D生成平台,而创业公司中,VAST、 Meshy、影眸科技等也都在持续迭代自研的3D大模型和产品。 但另一方面,由于起步更晚且相对小众,AI 3D生成的现状也有更多疑惑和焦虑: …… 针对这些问题,量子位智库邀请到推出Tripo平台的3D明星创企 VAST ,进行了一场深入交流。 AI 3D产品目前有哪些已经可靠落地的场景?效率的提升状况如何? 帮助专业人员在既有场 ...
标准化3D生成质量榜单来了!首创层次化评价体系,告别“谁的demo更吸睛”主观评估
量子位· 2025-08-16 03:58
文章核心观点 - AI 3D生成技术在2025年相比2024年质量显著进化 成为继AI视频后最被看好的AIGC应用领域 [1]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多所高校发布Hi3DEval评测体系 通过三层评测协议实现从整体到细节的多粒度分析 解决传统3D生成评测粗糙的问题 [3][5] - 首期榜单涵盖30个主流模型 腾讯混元Hunyuan3D 2.5以16.561分位居Image-to-3D任务榜首 微软TRELLIS(15.1989分)和Stability AI SPAR3D(15.0014分)分列二三位 [6][7] 评测体系创新 - 对象级评估涵盖几何合理性(结构完整性/保真性) 几何精细度(边缘锐利度/部件完整性) 纹理质量(清晰度/细节保真度) 几何-纹理一致性(纹理与几何对齐) Prompt-3D一致性(生成结果与输入匹配度)五个维度 [9][10][11][12][13][14] - 部件级评测聚焦椅子腿/扶手等细分部位 诊断局部几何问题 评估维度包括局部几何合理性(符合物理与设计逻辑)和局部几何精细度(细节清晰度与丰富度) [15][16] - 材质主题评估采用光照反射信息 从细节与复杂性(视觉丰富度) 色彩与饱和度(颜色自然度) 一致性与伪影(跨视角一致性) 材质合理性(反射率/粗糙度等物理特性)四个维度分析 [17] 技术实现突破 - 采用多视角环绕视频+原生网格的混合3D表征 视频表征检测跨视角结构稳定性与纹理漂移 原生3D表征支持部件级几何评估 [26] - 在人类偏好一致性上超越主流指标:Text-to-3D任务中DC指标达0.767(CLIP Score仅0.647) CA指标达0.733(CLIP Score仅0.543) Image-to-3D任务中C2指标达0.771(CLIP Score仅0.678) [27] 行业影响 - 标准化评测设置统一输入提示/渲染视角/光照条件 消除实验环境偏差 保障评分公正性 [21] - 提供可追踪/可复现的对标基准 推动3D生成技术向高质量与高透明度发展 改变过去依赖主观demo评价的行业现状 [7][28]
对话 VAST 宋亚宸:3D 关乎全人类幸福,也关乎我的
晚点LatePost· 2025-06-10 01:48
公司融资与业务发展 - VAST近期完成数千万美元Pre A+轮融资,由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领投,靖亚资本跟投[4] - 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首个开源项目Wonder 3D在GitHub上线3个月内获得近4000颗星[4] - 已发布全球首个AI 3D工作台Tripo Studio,将3D建模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6分钟[4] - 产品Tripo Studio上线一周用户付费率增长4倍[18] - 商业化模式较轻,目前拥有3.5万家中小客户和700多家大客户[19] 技术路线与产品规划 - 3D生成采用反向泛化路径:从专业用户→业余用户→创意爱好者→普通消费者[8] - 当前处于第二阶段"3D版Cursor",未来将发展为"3D美图秀秀"和"3D抖音"[9] - 3D内容平台预计需要3-10年发展成熟,一旦爆发可能直接实现[9] - 同时开发大模型和工作台,形成完整3D内容生产闭环[23] - 技术已实现SOTA水平,今明两年重点转向产品化、工程化和商业化[12] 市场前景与行业定位 - 全球游戏市场规模两三千亿美金,仅为3D内容的一种形式[24] - 未来UGC 3D内容市场可能达到当前短视频规模[24] - 3D属于"强交互轻内容"象限,信息密度最高且可实时双向互动[25][26] - 3D是XR、AI游戏、空间智能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和关键卡点[26] - 行业跑道足够长,公司保持技术领先优势[26] 创始人背景与管理理念 - 创始人具有商汤和MiniMax创业经验,强调"先相信后看见"的认知优势[26] - 公司每年举行战略分享会,保持路线图一致性[14] - 坚持"宁可笨不要蠢"的原则,避免资源浪费和团队信任破坏[42] - 创始人80%时间用于融资和招人,20%时间定战略[48] - 公司愿景是"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通过3D技术创造多元体验[50][52] 用户生态与案例 - 用户包括意大利宝爸制作儿童绘本3D模型、委内瑞拉教师用于STEAM教育[21] - 与网易《燕云十六声》合作实现游戏内AI地形改造[22] - 开发者利用3D生成功能创造新型对战游戏玩法[22] - 通过Discord、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用户反馈[20] - AI创作者具有主人翁意识,愿意尝试未成熟工具并提供建议[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