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乱象治理

搜索文档
AI乱象治理,要“打假”也要能“辨真”
齐鲁晚报· 2025-08-19 06:38
AI仿冒名人声音的法律问题 - AI仿冒奥运冠军全红婵、孙颖莎、王楚钦声音用于带货土鸡蛋 构成对运动员声音权的人格权益侵犯 同时误导消费者构成虚假宣传甚至欺诈 [2] - 盗用名人声音进行虚假宣传可能面临市场监管部门的行政责任追究 若散播谣言可能触犯刑法并承担刑事责任 [3][4] - 即使未谋利的正能量宣传(如仿冒白岩松声音)仍会误导公众认知 损害当事人人格权益 破坏内容权威性 [5] AI内容标识与平台责任 -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4年9月1日施行 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添加显式标识(文字/声音/图形)或隐式技术标识 以降低公众误认风险和侵权追责成本 [6] - 全国首例AI误判案中 平台因未对算法决策依据及结果进行充分解释说明 被法院认定违约并判败诉 平台作为算法掌控方有义务提供可为公众理解的解释 [8][9] - 平台审核AI内容具有正当性 但需平衡技术判断与用户权益保护 尤其对即时创作内容应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8] AI纠纷发展趋势与类型 - 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AI纠纷数量呈现明显增多趋势 案件类型多样化 主要集中于人格权侵权(声音权/肖像权/名誉权)及著作权争议 [10] - 涉AI人格权纠纷包括AI声音权案、换脸案、陪伴案及恶搞案 均涉及对个人权益的侵害 [10] - 涉AI著作权纠纷聚焦AI生成内容是否构成作品 未经许可使用是否侵权 以及AI大模型训练使用他人作品的合法性问题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