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X产业集群

搜索文档
“深耕安徽”系列专题报告之合肥篇:科创名城再蓄力,先进产业塑星海
国元证券· 2025-08-25 12:01
好的,我将为您分析这份关于合肥市的行业研究报告,总结关键投资要点。报告的核心是分析合肥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布局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合肥市产业发展前景给予积极评价,认为其通过"政产学研三螺旋发展模型"实现了跨越式增长,重点推荐关注"6+5+X"产业集群中的投资机会 [1][9] 报告核心观点 - 合肥市已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最强黑马,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形成独特的"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GDP达13,508亿元,2000-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8% [2][18] - 合肥构建了完整的内外协同发展体系,内部形成四大市管开发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外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2024年与长三角产业园区新签约项目411个,投资额增长33% [3][5] - "6+5+X"产业集群体系成为合肥产业核心竞争力,六大支柱产业全面发力,五大先导产业前瞻布局,X个特色产业创新突破,共同推动合肥向全球科创枢纽迈进 [6][9] 分区与产业布局总结 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合肥GDP总量13,508亿元,同比增长6.1%,在全国省会、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中位列第17位,较2000年上升10个位次 [2][18] - 2000-2024年GDP名义年均复合增长率16.8%,人均GDP名义年均复合增长率12.3%,2024年人均GDP达136,063元 [2][18] - 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8%,增幅位居万亿城市首位;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2.5% [2][27] - 截至2024年底,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户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万户,位居全球"科技集群"第36位 [2] 科技创新基础 - 拥有高等院校59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研发平台超百家 [2] - 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未来网络试验设施4个国家大科学装置 [49]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4%,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财政科技支出246.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5% [49] 六大支柱产业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 - 2024年产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84.5%,出口增长3.3倍 [6][27] - 汇聚江淮、大众、蔚来、比亚迪、长安、安凯6家整车企业,50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 [46] - 形成蜀山、包河集中发展,全市各区县全面开花态势 [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2024年核心领域集成电路产值增长30%,产业链覆盖上中下游全域 [6] - 已聚集近300家企业和超过2万名从业人员,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城市之一 [46] 光储产业 - 2024年行业规模突破1,800亿元,组件产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出货量全球第一 [6][46] - 汇集全球光伏10强企业5家,中国储能10强企业4家,培育营收超百亿元企业7家 [46] 生物医药产业 - 以"一核两极多点支撑"格局,截至2024年聚集"四上"企业400多家 [6] - 已集聚链上企业近千家,年营收超千亿元,上市公司10家 [46] 智能家居产业 - 合肥市首个千亿产业,产业链配套完善 [6] - 2022年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品总产量5,750.6万台套,连续第十二年位列全球城市排名首位 [46] 高端装备及新材料产业 -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合肥第二个过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2023年634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增速11.6% [46] - 2023年新材料产业产值580亿元,集聚企业超200家,其中规上企业161家 [46] 五大新兴产业发展 量子信息产业 - 2024年产业聚集数居全国首位,实现营收近14亿元,同比增长21.6% [6][46] - 培育集聚企业91家,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相关专利数量超2,000件 [46] 空天信息产业 - 集中于蜀山区和瑶海区,重点围绕高新区和经开区形成聚集,上中下游产业链框架初步形成 [6] 核聚变产业 - 合肥市作为国内核聚变技术奠基城市之一,技术基础雄厚,持续取得科研突破,落地重大项目 [6] 下一代人工智能 - 2024年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投入使用,星火大模型综合性能全国领先 [6] - 已集聚人工智能产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超2,000家 [46] 合成生物产业 - 以华恒生物为龙头,抢抓新兴产业机遇,持续推动落地 [6] X个特色产业发展 低空经济 - 以蜀山、包河为核心,在无人机、航空材料、传感器、低空农业等领域广泛布局 [6] - 2024年落成全国首个城市空中交通枢纽港,集聚低空经济企业100余家 [46] 生物制造 - 依托科大硅谷和生物制造产业园,重点在长丰县、合肥高新区等地聚焦发展 [6] 新型显示产业 - 2024年行业产值增长21.5%,产业集群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首位 [6] - 已拥有京东方、维信诺、视涯科技等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近150家,产业规模连续4年突破千亿元 [46] 投资建议总结 机构投资层面 - 关注合肥在"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等优势产业引领下,从基础材料到高端装备制造的全产业链体系完备化进程中的投资机遇 [9] - 关注本土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项目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方面的潜力,如量子信息、核聚变、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孵化和产业链延伸机会 [9] - 关注传统行业在科技赋能下的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增长点和相关并购机会 [9] - 关注产业集群发展中,金融、科技服务等专业机构助力企业创新研发、拓展市场的投资契机 [9] 创新企业层面 - 关注合肥政产学研三螺旋发展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和优良创业环境 [9] - 关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以及技术外溢、人才流动对初创企业的催化作用 [9] - 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在政府优惠政策以及科技金融赋能带动下的创新突破路径 [9] 政府层面 - 持续强化科技领先优势,发挥量子信息、核聚变、下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的领先优势 [10] - 发挥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的科技场景应用和落地能力,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 [10] - 发挥中下游产业优势,持续带动新材料等上游产业发展,支持科研院所围绕关键技术开展研发 [10] - 推动生物领域发展,以生物医药产业优势为基础,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推动生物制造和合成生物产业持续突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