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校博物馆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亲和力
人民日报· 2025-09-19 02:45
"妈妈你看,这架大飞机曾多次击落日军飞机!"前不久,笔者带孩子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北京航 空航天博物馆内看到一架绰号"黑寡妇"的战斗机。该机型目前世界上仅存两架,另一架布展于美国。近 来,在"博物馆热"的影响下,越来越多"藏"在大学校园里的珍贵展品走进公众视野。 高校博物馆是一座文化富矿,在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方面有独特价值。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不少 高校收藏了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有1.3万余件藏品,常设展览不仅包括考古成果,还有中国考 古教学标本等;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藏有自晚清以来的3万多册教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 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总数达1万余件……参观一所高校博 物馆,就像走进了一所大学的学术内核,可以迅速领略到某一领域的知识脉络。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珍 贵的藏品,还有一代代学者求知、探索的历程。 不过,高校博物馆首先要服务于教学和研究,加之面临安全管理、教学保障等多重现实约束,当前多数 高校的文博资源还处于"有限开放"的状态,不仅进博物馆需要预约,进校园也可能被限流。 让更多人一睹校园内的文化宝藏,高校还要探索 ...
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亲和力(微观)
人民日报· 2025-09-18 22:12
"妈妈你看,这架大飞机曾多次击落日军飞机!"前不久,笔者带孩子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北京航 空航天博物馆内看到一架绰号"黑寡妇"的战斗机。该机型目前世界上仅存两架,另一架布展于美国。近 来,在"博物馆热"的影响下,越来越多"藏"在大学校园里的珍贵展品走进公众视野。 高校博物馆是一座文化富矿,在传播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方面有独特价值。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不少 高校收藏了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有1.3万余件藏品,常设展览不仅包括考古成果,还有中国考 古教学标本等;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藏有自晚清以来的3万多册教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 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总数达1万余件……参观一所高校博 物馆,就像走进了一所大学的学术内核,可以迅速领略到某一领域的知识脉络。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珍 贵的藏品,还有一代代学者求知、探索的历程。 高校博物馆扎根于深厚的学术土壤,所办的展览天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对研究者相对友好,对普通参 观者有一定的门槛。要想服务好更广泛的受众,还得在通俗化上下更大功夫,讲好前沿科研成果创新的 故事,使之具有更强的文化亲和力。 ...
暑假一起去逛博物馆,22所首都高校43个博物馆向中小学生开放
新京报· 2025-07-10 12:47
高校博物馆暑期开放活动 - 2025年高校博物馆"京彩"暑期主题活动于7月10日启动,22所首都高校开放43个校内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 [1][3] - 开放博物馆涵盖考古艺术、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国防教育、生物医学等多元领域,提供探究式、场景式学习体验 [3] - 首都师范大学开放7个博物馆,配备专业讲解员和科普课程,学生可参与岩石切割、昆虫化石观察等实践 [2] 博物馆特色与教育资源 - 首都师范大学教科书博物馆馆藏3万余册教科书,覆盖中国近代以来各时期、学段及学科 [3]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展出300余件国内外航空航天文物精品,暑期开放期间散客可凭身份证入校 [4] - 高校博物馆资源整合至"北京教育新地图"小程序,支持精准查找、预约及打卡功能,自动生成学生专属成长地图 [4][5] 教育协同与社会影响 - 活动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与校城融合,通过沉浸式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综合素养 [2][3] - 北京市教委计划持续开放高校博物馆并扩大参与范围,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教联体" [5]
高校博物馆:欲出“象牙塔”,谁来推一把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02 21:15
高校博物馆现状 - 首都27所高校共建48家博物馆,依托学科设置拥有高价值藏品,部分堪比国家或世界一流博物馆[7] -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馆藏35万份标本,含9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1905年百年标本[7] -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展示4000余件标本,涵盖地球46亿年演进史,包括稀有闪电熔岩和恐龙化石[8] - 高校博物馆普遍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如清华艺博拥有2.5万件六大类藏品[14] 开放瓶颈问题 - 预约难度大,北大博物馆需抢号堪比医院专家号,北航博物馆仅限校内人员参观[9][10] - 开放时间受限,中央民族大学博物馆周末闭馆,北外博物馆周末不开放[10] - 空间容量有限,中国传媒大学博物馆超过100人即显拥挤,人大博物馆每日公众名额不足100人[12] - 运营资源短缺,多数馆人员编制个位数,经费依赖教学科研预算,缺乏专业展厅和公共服务区[12] 创新开放模式 - 清华艺博开辟专用通道免入校门槛,2016年以来接待400万人次,建立学生志愿者讲解体系[14][15][16] - 学院路街道组织高校打卡漫游日,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吸引市民参与[16] - 北京服装学院博物馆通过外展合作实现突破,与中国工艺美术馆联展吸引65万人次观众[16] - 部分博物馆开发线上展览,如民族服饰文化展实现永久数字化传播[16] 政策支持建议 - 北京市已推动12家高校博物馆备案,成立23家成员的高校博物馆联盟[17] - 专家建议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参照四川大学5万平米博物馆的财政支持模式[18] - 提出"市校合作"机制,参考吉林大学在长春博物馆设分馆日均3000人次的成功案例[18] - 建议开发文创产品增强造血能力,将优质馆纳入文旅推介体系,搭建中小学研学平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