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为本

搜索文档
中国养老服务的变革之路:精准定位、直面问题与积极思变
金融时报· 2025-04-21 02:42
养老服务理论框架 - 养老服务需要成本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 低成本高收益是理想模式但实现困难 高成本低收益项目难以持续[2] - 集聚效应通过分工提高服务效率 集中化机构可优化资源配置 创新在科技、管理和社会领域为行业注入活力[2] - 市场化养老服务需收益覆盖成本才能可持续发展 需平衡需求方与供给方意愿 遵循"需求为本、供给为基、成本为王"理念[3] 服务模式分类 - 集中服务通过规模经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 但可能使老年人脱离熟悉环境 分散服务提供个性化便利但成本高且质量参差不齐[4] - 持续服务具有长期连续性 单价低且质量稳定 但总成本较高 间歇服务总成本低易铺开 但单价高且质量难保障[4] - 坐诊服务在固定地点提供高效率低成本服务 行医服务上门提供便利但效率低成本高 选择取决于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偏好[5] - 机构养老能提供持续照料 设施完善适合失能老人 但可能限制自主性并引发隐私问题 是更经济可行的长期照护选择[6] 市场结构问题 - 公办养老机构因政府投入和补贴形成相对优势 造成与民办机构不公平竞争 出现"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并存现象[7] - 养老服务事业具福利属性由政府主导 产业具市场属性由企业运作 两者目标群体和运行逻辑不同导致协同发展困难[7] 需求与供给现状 - 2020年中国失能老人仅占老年人口2.34% 总规模约618万人 以往存在高估导致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高[10] - 87.25%的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或基本健康 能自我照顾 实际养老服务格局为90%自我服务+6%家庭服务+3%居家服务+1%机构服务[12] - 仅约三分之一老年人依靠养老金养老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较低 医疗保险支出面临上升压力[10] 发展模式反思 - 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规模小覆盖有限 需求不稳定导致资源配置困难 服务质量难保证且成本高[14] - "在地老龄化"对失能老人存在误导性 可能阻碍家庭团聚 导致城区资源紧张与郊区闲置并存[15] - 普惠养老只能局限于政府基本服务范畴 面临严峻资金挑战 需探索其他有效解决途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