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经营管理

搜索文档
又一台湾品牌败走大陆市场,一年闭店十分之一,一手好牌为何被它打烂?
36氪· 2025-10-13 03:00
关店调整与财务表现 - 公司董事会宣布将大幅关闭中国大陆营运不善门店,全年关店数预计超过40家,创近五年最大调整幅度,意味着超过十分之一的大陆门店将关闭[1] - 关店调整旨在应对大陆餐饮市场竞争加剧及消费力低迷,通过优化门店结构和资源配置以提升营运效率[1] - 公司上半年中国大陆业务已造成约2亿元新台币(约4600万元人民币)亏损,若不调整营运结构,2025年该区域亏损恐扩大至超过4亿元新台币(约9300万元人民币)[2] - 大陆事业自2023年下半年起由盈转亏,2024年亏损持续扩大,去年亏损近4亿元新台币(约9300万元人民币),市场从现金牛变为业绩包袱[4] 战略收缩与区域聚焦 - 随着部分区域门店缩减,公司将收缩相应的仓储物流规模,当前生产体系为“一大三小”中央工厂布局[1] - 从区域分布看,江苏门店最多达134家,上海119家、福建109家,而在安徽、北京、天津等地门店数仅个位数[1] -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公司未来不排除退出华北、西南等特定区域市场,聚焦资源于华东、华南的优势区域以减少亏损[1]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近期多家台资餐饮连锁重新评估大陆市场布局,例如乾杯集团关闭约三成大陆门店,王品集团大陆门店从100家降至85家[4] - 公司在大陆市场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克莉丝汀、面包新语等本土及外资烘焙连锁,而非星巴克等咖啡巨头[10] - 麦当劳、肯德基等大众连锁销售价格亲民的现磨咖啡,门店数量远超公司,烘焙产品同质化竞争明显,公司未体现足够差异化[12] 历史沿革与管理问题 - 公司成立于2004年,凭借“精品咖啡平价化”定位在台湾市占率一度超越星巴克,母公司美食-KY于2010年上市[5] - 公司2007年进入大陆市场,拓店速度一度迅猛,截至2014年底大陆门店数量突破475家,但快速扩张暴露出管理短板[7] - 公司曾聘请职业经理人推进加盟策略,但策略推进不顺及业绩压力导致人事变动,创始人于2015年亲自兼任总经理[8] - 2015年后公司拓展明显放缓,从一线城市转战二三线城市,高薪聘请的职业店长相继离去,内部快速提拔人才导致与成熟对手差距拉大[9] 品牌定位与市场挑战 - 在台湾市场以咖啡为主、烘焙为辅,但在大陆市场正好相反,导致失去明确的消费人群,难以培养高忠诚度核心粉丝[10] - 2007-2011年是大陆烘焙连锁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公司未能树立鲜明品牌定位和形象,门店数量长期在500家上下踟蹰不前[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