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过度收集信息
icon
搜索文档
六问情感咨询机构:是否涉嫌诱导消费?设置霸王条款?
南方都市报· 2025-03-24 08:17
核心观点 - 情感咨询行业存在普遍资质缺失、虚假宣传、诱导消费、伦理争议、信息过度收集及合同条款不公等问题 多家机构因服务合同纠纷被消费者起诉 [2][4][6][7][13][17][24][27][30] 从业资质合规性 - 6家被曝光公司中仅1家子公司具备心理咨询服务资质 其余5家仅持有信息咨询或婚姻介绍资质 [4] - 多数公司成立时间不足3年 其中聚鑫鑫公司成立不足半年 [4] - 4家公司自2024年底因服务合同纠纷被起诉 启缘公司涉及16起诉讼 [6] - 机构声称要求导师持有"婚姻家庭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师"双证 但证书来源多元包括中科院等机构 [6] 虚假宣传行为 - 消费者指控机构口头暗示高复合概率 如"成功概率很大""没把握不接案"等承诺 [8][9] - 机构官方回应称不做效果保证 仅提供情感变动期帮助 [12] - 律师指出若口头承诺与合同不符可能构成虚假宣传 违反《广告法》 [12] 诱导消费模式 - 机构通过"最佳时间点""问题出现端倪""肉眼可见效果"等话术催促服务升级 [14] - 消费者被建议分期付款 如"先付一个月" [14] - 专家认定短期高频付费升级涉嫌商业营销误导 利用消费者非理性心理状态 [15][16] - 机构否认诱导消费 称升级由消费者自主决定并保留证据 [15] 服务伦理争议 - "双向服务"涉及未告知伴侣真实目的 以协助心理治疗名义联系第三方 [18] - "分离第三者"服务通过制造矛盾实现关系分离 [22] - 专家指出未经知情同意的第三方介入违反心理咨询伦理守则 [21] - 对确诊抑郁患者应优先医疗介入而非心理咨询 [21] 信息收集规范 - 机构收集消费者及伴侣的收入、社交账号、车房资产、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 [24] - 消费者质疑机构按收入水平差异化定价 [25] - 机构称收入信息非强制收集 仅用于了解背景 [25] - 专家指出收集车房、社交账号等信息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最小必要原则 [24][25][26] 合同条款问题 - 合同规定消费者终止服务需机构同意 并扣除30%违约金及服务费 [28] - 条款未明确机构违约责任及服务质量争议处理方式 [28] - 法律专家认定条款涉嫌权利义务失衡 违反《民法典》实际赔偿原则 [30] - 存在隐形收费项目如"全流程服务需补缴2.1万元"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