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云协同系统

搜索文档
【私募调研记录】睿扬投资调研云从科技
证券之星· 2025-09-04 00:09
调研活动 - 知名私募睿扬投资于9月3日对上市公司云从科技进行调研 参与形式为公司业绩说明会 [1] 云从科技业务亮点 - 通过产业投资布局AI推理芯片研发 战略投资国内RISC-V领域领先企业奕斯伟计算 [1] - 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提供金融大模型 大数据服务 风控 营销 活体检测及双录等服务 [1] - 技术产品在无人车和无人驾驶领域应用于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协同系统 并参与特定场景和业务 [1] 睿扬投资机构背景 - 成立于2017年1月 主营二级市场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 管理人登记编码P1062872 观察会员编码GC190030259 [2] - 具备"3+3"投顾资格 资产管理规模约100亿元 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超10年 [2] 投资业绩荣誉 - 彭砚2021年9月获第12届中国私募金牛奖三年期金牛私募投资经理(股票策略) 2020年8月获一年期同类奖项 2020年1月获金长江奖2019年度优秀私募基金经理 [3] - 睿扬精选2号2020年10月获中国基金业私募英华奖一年期股票策略奖 2019年收益106.99% 月度最大回撤2.37% 2020年收益64.42% 近一年最大回撤6.26% 2021年收益32.10% [3] - 睿扬专享1号2021年4月获证券时报金长江奖2020年度绝对回报基金产品(三年期) 2020年1月获2019年度绝对回报基金产品(一年期) 2019年收益85.69% 月度净值最大回撤0.33% 2020年收益67.80% 近一年最大回撤7.16% 2021年收益33.73% [3] - 公司2021年7月获第十二届金阳光奖三年卓越私募公司奖(股票策略) 2019年11月获中国金鼎奖年度最具成长性私募基金公司 实现五大奖项全满贯 [3]
头部企业掀融资热潮 无人物流配送大规模商业化近了?
经济观察报· 2025-08-25 02:00
公司融资情况 - 白犀牛完成B+轮融资 老股东顺丰、线性资本继续跟进 新股东以骏资本、三六零基金、华泰紫金加入 B轮融资总额累计近5亿人民币 顺丰一年内第三次投资[1] - 白犀牛成立以来共经历7轮融资 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方均为辰韬资本 Pre-A轮融资近千万美元 线性资本参与并持续追加投资 已披露融资金额总数超6亿元[2] - 资金将重点投向车规级无人车研发、AI技术迭代和商业场景拓展 加速末端物流领域规模化落地[1] 公司业务与技术 - 白犀牛成立于2019年 初期从商超配送起步 与永辉、盒马等头部零售企业合作 2023年转战快递物流场景 聚焦网点到驿站配送商业化落地 目前活跃车辆约千台规模[1] - 技术优势体现在场景化工程能力与数据闭环效率 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精准感知复杂城市路况 车路云协同系统与顺丰业务深度耦合 自研高精地图引擎与动态路径规划算法 日均万单级配送量 单公里运营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40%[2] - 计划将场景从快递末端配送拓展到城市无人配送等更广泛场景 目标2026年活跃车辆达5000台[1] 行业融资动态 - 2025年物流配送自动驾驶领域融资呈现头部企业密集获投特点 新石器2025年2月完成10亿元C+轮融资 为年内最大单笔融资 九识智能2025年4月完成1亿美元B3轮融资 B轮总融资近3亿美元 投资方包括美团、深创投等 卡尔动力2025年5月完成A+轮融资近3亿元 投资方包括鄂尔多斯国投、深创投等[3] - 热钱主要追逐城配无人车和干线无人重卡两条赛道 城配赛道无人车单日成本低于司机日薪200元即可跑通 干线重卡因油价高、司机缺口大 能源基地愿意用财政补贴换效率 资本关注谁能先跑出1万辆车形成网络效应[3] 行业竞争格局 - 无人物流配送企业普遍面临规模上量难、盈利难压力 九识智能通过订阅制按需租赁车辆降低客户初期投入 中通智驾平台提供数据增值服务优化仓储选址 白犀牛通过硬件+FSD模式探索可持续盈利路径[4] - 竞争主体多元 科技公司如新石器、白犀牛、九识智能凭借L4级自动驾驶技术抢占市场 通过高性价比车型和场景定制化方案形成壁垒 物流巨头如京东物流发布自研无人轻卡 顺丰通过投资白犀牛实现日均数百台无人车运营 中通与新石器合作覆盖180城[4] - 传统车企与跨界巨头参与竞争 上汽通用五菱自研无人牵引车服务制造业和物流业 比亚迪与Momenta合作开发干线物流方案 德赛西威、Momenta凭借汽车电子技术积累切入赛道[4] 技术路线与场景 - 封闭场景如港口、矿区、厂区仍是商业落地主要方向 驭势科技在香港机场市占率达91.7% 易咖智车滑板底盘方案支持快速适配 服务汽车、化工行业头部客户[5] - 开放道路逐步突破但未大规模开放 末端配送场景九识智能E6车型与白犀牛R5竞争社区、校园场景 价格战推动裸车价持续下探 干线物流在政策限制下处于试点阶段 头部企业通过V2X通信和多模态感知技术探索合规路径[5] - 未来竞争将聚焦技术泛化能力、成本控制和政策协同 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绑定核心物流渠道的企业有望突围 过度依赖单一场景或供应链的企业面临淘汰风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