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越剧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演年轻人爱看的越剧(文化中国行·Z世代青年的文化担当)
人民日报· 2025-09-14 22:03
核心观点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新编越剧《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实现"火出圈"效应 [1] - 青年演员张亚洲通过角色创新和表演形式突破 推动越剧在年轻群体中的受欢迎度提升 [1][2] - 传统戏曲行业通过现代题材改编和沉浸式演出形式 实现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价值 [1][2] 演出市场表现 - 《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几乎场场爆满 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1] - 现代题材越剧《钱塘里》通过造型和表演创新 增强现实题材剧目的真实感 [2] - 传统剧目《新龙门客栈》《吕布与貂蝉》《打金枝》通过青年演员重新诠释 持续获得观众认可 [2] 艺术创新实践 - 《我的大观园》采用老年贾宝玉视角和清唱开场形式 创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1][2] - 现代戏表演突破传统程式 通过观察生活细节重塑表演体系 [2] - 演员通过剪短发等外形改造 增强现代题材剧目的真实性和代入感 [2] 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 - 青年演员通过持续磨炼表演技巧 成功塑造多个深入人心的角色 [2] - 扎实基本功训练保障演出质量 有效应对舞台突发状况 [2] - 行业新生代追求原创大戏创作 体现戏曲演员的艺术追求目标 [3] 行业发展趋势 - 越剧受众群体年轻化趋势明显 年轻观众喜爱度持续提升 [1] - 传统戏曲通过现实题材改编和形式创新 实现艺术形式的"破圈"传播 [2][3] - 沉浸式演出形式成为传统艺术当代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1][2]
得失尽在“我”(新作速评)
人民日报· 2025-06-02 22:02
越剧《我的大观园》的创作特点 - 该剧以老年贾宝玉的视角重新诠释《红楼梦》,通过"我"的主观视角和开放身份重构经典叙事,形成独特的戏剧关系[1] - 创作构思大胆奇峭,将戏剧核心转移到老年宝玉与少年宝玉的关系上,引入重新选择的命题,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框架[2] - 剧中采用意识流手法和消解功能,在情感维度上凸显哲理性,为舞台呈现提供更自由空间[2] 艺术表现与叙事结构 - 以元妃省亲开场再现荣华场景,同时穿插宝钗扑蝶、黛玉葬花等经典画面,但全知视角与"我"的主观视角存在逻辑冲突[3] - 老年宝玉缺乏新动机和情感注入,导致过去与现在两条时间线的联结薄弱,戏剧张力不足[3] - 舞台设计采用深旷纵向空间和长台阶,但被批评影响表演效率[4] 创新尝试与现存问题 - 作为强实验性作品,在经典叙事与越剧生旦表演本体要求之间寻求平衡,但部分妥协导致观众预期落空[2] - 关键人物贾母缺席,主要角色如林黛玉、薛宝钗等形象塑造平铺缺乏个性[4] - 部分情节如宝黛共读西厢的对白唱词被指浅白缺乏韵味[4] 行业意义与发展前景 - 在戏曲传承发展挑战下,该剧的自觉创新具有行业探索价值[5] - 通过观演互动持续改进,舞台艺术有望在反复打磨中实现艺术成熟[5] - 作品争议反映创作艰辛,各类评价将成为改进提升的重要养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