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

搜索文档
985女生当娱播:三个月直播生存实录
虎嗅· 2025-08-13 07:38
行业进入门槛与从业者背景 - 娱乐直播行业吸引高学历人才涌入 包括985名校毕业生 博士在读及清华北大硕士等[1][51] - 行业本质是服务业 从业者需通过提供情绪价值换取收入 对沟通能力要求极高[47][8] - 主播需具备外貌 性格 情商 学历等多维特质 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收入水平[24] 收入结构与分层 - 行业收入呈现明显金字塔结构:普通主播月收入6000-8000元 优秀主播月入过万 顶尖主播日入过万[14][15] - 收入主要依赖观众打赏 波动性极大 存在1-2个月无收入的冷启动期[20] - 公会体系下稳定主播可达城市平均工资水平 但头部极高收入者占比极低[18][19] 运营模式与变现机制 - PK环节为核心收入来源 通过主播连麦比拼激发粉丝消费 礼物价值从几毛到上千元不等[29][30] - 观众分为情怀型(支持事业)和爱情型(情感幻想)两类 需线下持续维护关系[48][49] - 内容尺度需精准把控:需展现女性魅力但避免低俗 处于若即若离的微妙平衡[28] 行业生态与社会价值 - 提供灵活就业渠道 成为自由职业者现金流补充工具 摄影项目回款空窗期可达1-6个月[12][7] - 满足现代社会情绪消费需求 为压力群体(大厂员工 小老板 留学生 全职妈妈)提供心理慰藉[64][66] - 部分高学历从业者通过"学历光环+外貌+性吸引力"组合实现流量变现[53] 职业特性与从业体验 - 工作强度大:需每日准时出镜 保持最佳状态熬时长以提高曝光[26] - 心理承受要求高:需直面容貌评判 恶意评论及PK惩罚(深蹲 开合跳 扮丑等)[27][32][33] - 存在职业异化:从业者需将自我商品化 所有差评直接指向个人而非工作成果[34] 行业发展趋势 - 团播(团队直播)模式兴起 吸引原职业背景多元人才(主持人 制片人 医生 消防员)转入[42][43] - 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成为就业缓冲带 尤其适合主业稳定者作为兼职[21][60] - 行业仍存在擦边内容争议 但平台对低俗内容持抵制态度[28][45]
大学该如何面对“给母校丢脸的校友”
南方都市报· 2025-07-05 11:53
事件背景 -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毕业生李某因发布摆摊视频引发争议,视频中展示学生证并自嘲"四年本科一场空,给母校丢脸" [1] - 校方要求删除视频,理由是评论区出现大量"读书无用论"和贬低高等教育的言论,而非认为摆摊行为本身丢脸 [1] - 视频传播过程中,当事人自嘲情绪被简化为对学校的指控,校方初期否认联系当事人并关闭评论区加剧舆论危机 [1][2] 当事人实际情况 - 李某并非"毕业即失业",校方证实其曾医院工作两年,摆摊是为考编过渡的务实选择 [2] - 视频中"给母校丢脸"的表述实为情绪释放,但被舆论曲解为对学校的负面评价 [2] 校方应对策略分析 - 校方在招生季对负面信息高度敏感,但管控毕业生形象的做法暴露声誉管理脆弱性 [2] - 删视频要求与公开宣称"不歧视任何职业"形成言行矛盾,加深公众不信任 [1] - 更优策略应是通过评论区互动引导舆论(如肯定毕业生努力),而非简单删帖 [3] 社会舆论深层问题 - 学历歧视导致舆论双重标准:顶尖院校毕业生摆摊被赞"自由选择",民办院校毕业生则被归咎个人或学校能力 [3] - "读书无用论"盛行反映社会对非名校毕业生的刻板印象,而非教育本身价值问题 [3]
高考专业指南这门生意,没必要割完韭菜还卖惨
虎嗅· 2025-06-03 12:21
张雪峰直播事件与高考志愿指导行业 - 张雪峰在直播中暗示受到行业压力 可能告别直播行业 引发公众对其"受迫害"的猜测 [1] - 高考志愿指导业务具有实际价值 如建议穷人家孩子读牙医以保障就业收入 [2] - 该行业被批评为"割韭菜"生意 将知识工具化为就业考公考编和赚钱的手段 [2] - 行业存在粗鄙化现象 用夸张语言评价专业如"四大天坑""不如刨坟"等 [5] 高考志愿指导行业商业模式 - 主要面向平民家庭 成为其重要信息参考源 [6] - 内容侧重短期就业导向 推崇公务员/老师/国企等"最佳选择" [5] - 存在专业推荐扎堆风险 前些年推荐的专业未来可能消亡 [3] - 与有条件家庭形成对比 后者更注重兴趣培养而非就业导向 [7] 社会对知识与教育的认知 - 普遍存在"学历有用 知识无用"的功利主义倾向 [9] - 教育被异化为利益投资 学习价值与就业直接挂钩 [10] - 传统观念将读书与权力挂钩 而非尊重知识本身 [12] - 现代教育引入后 仍存在"读书读傻了"等反智言论 [16] 行业与社会现象关联 - 粗鄙的志愿指导直播反映社会"经验至上"的思维模式 [18] - 行业兴起源于家庭教育的短视和对知识的漠视 [17] - 与社会内卷现象相关 但粗鄙化行为具有历史传统 [7] - 折射出"适应社会"的生存哲学 可能恶化下一代社会环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