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标专家管理

搜索文档
3.8万名招投标专家被踢出库背后
经济观察网· 2025-09-07 02:39
清理行动规模与背景 - 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评标专家清理出库 各地专家库中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2][4] - 清理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 旨在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并净化专家队伍[2][3] 专家违规操作模式 - 评标专家通过暗语(如"明天要去某某地方钓鱼")传递评标信息 方便投标企业或中间人联系运作[1][8] - 专家利用主观评分权(占总分30-40分)操纵结果 价格分(占40-60分)和商务分(占5-10分)操作空间较小[9][10] - 形成封闭圈子与中间人("大黄牛")合作 一边对接投标企业一边联系专家操控流程[8][9] - 典型违规行为包括:收受贿赂(如专家受贿120余万元)、串通投标、泄露评标秘密、对特定投标人额外加分[5][6] 行业问题根源 - 专家库资源稀缺 细分行业仅20余名专家 实际可参与者更少 导致圈子固定且缺乏监控[1][4] - 招标人专业能力不足且缺乏制约手段 专家自由裁量权过大与权责不对等问题突出[2][10] - 评标费用过低(仅数百元至千元)与权力寻租收益悬殊(贿赂可达数万元)[5][9] 整顿措施与成效 - 国务院2023年5月印发文件 要求加强专家全周期管理、跨地区共享资源及强化入库审查[2] - 推广数字化手段:2024年1-7月远程异地评标4.2万次(同比增27.3%) "双盲"评审5.3万次(同比增32.5%)[11] - 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政策文件500余件 破除地方保护壁垒[3] - 2024年1-7月工程建设领域民营企业中标36.6万家(同比增11.9%) 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3] 改革方向建议 - 推行"评定分离"改革 压缩专家自由裁量权并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10] - 细化量化评审标准 限制主观分弹性空间[10] - 建立专家追责机制(项目后续问题需担责)并动态提高评审费用(按项目投资额调整)[11]
加强教育提醒 严防利益勾连 精准监督推动规范评标专家管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5 23:48
招投标领域评标专家管理整治 - 浙江省安吉县交投集团通报招投标领域违纪案例并组织20余名评标专家签署廉洁自律承诺书 [1] - 山东省纪委监委复核评标专家2万余名 清退3000余名信息不符专家 [2] - 安徽省纪委监委推动完善评标制度 考评1.7万个项目涉及6万余人次专家 清退17人 [2] 技术手段阻断利益链 - 安徽省推行"双盲"远程异地评标模式 已实施超400个项目 [3] - 湖北省丹江口市采用"盲抽+盲评"模式 通过数字见证系统实时监控开评标过程 [3] - 数字见证系统通过特征码比对等技术识别围标串标风险 隐匿标书关键信息保障独立评审 [4] 廉洁教育与风险防控 - 海南省文昌市纪委监委开展6场集体廉政谈话覆盖百余名评标专家 [5] - 云南省昆明市组织省评标专家库从业人员参加廉政培训 结合案例强化警示教育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