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投标领域整治

搜索文档
福建永安:深入整治招投标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7 03:04
招投标监管治理 - 永安市纪委监委发现并纠正招投标中无故添加资格条件及不合理提高投标门槛问题 [1] - 推动相关部门健全完善项目建设、物资及服务采购全流程监管及重点岗位人员管理等7项制度 [2] - 督促职能部门起底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国有企业采购项目共889个 发现并整改问题518个 [2] 问题查处与制度优化 - 深挖细查项目关键环节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92件 推动解决企业诉求120个 [2] - 修改、废止制度20项 促进部门行业治理和干部作风转变 [2] - 构建"企业点题、会商研判、部门答题、纪委监督"工作闭环 综合运用信访举报、12345热线等载体推进整治 [1] 监管机制创新 - 针对招投标前置监管缺位问题 列出"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及"一把手"、财务、采购监督清单 [2] - 采取"线上+线下"全链条监管模式 强化对招标内控管理及代理机构行为的规范 [2] - 招投标领域具有环节链条长、涉及部门多、资金体量大的特点 是权力寻租高发领域 [1]
3.8万名招投标专家被踢出库背后
经济观察网· 2025-09-07 02:39
清理行动规模与背景 - 2024年以来已将3.8万名违法评标专家清理出库 各地专家库中查实的违法专家全部清零[2][4] - 清理行动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 旨在严厉打击违规评标活动并净化专家队伍[2][3] 专家违规操作模式 - 评标专家通过暗语(如"明天要去某某地方钓鱼")传递评标信息 方便投标企业或中间人联系运作[1][8] - 专家利用主观评分权(占总分30-40分)操纵结果 价格分(占40-60分)和商务分(占5-10分)操作空间较小[9][10] - 形成封闭圈子与中间人("大黄牛")合作 一边对接投标企业一边联系专家操控流程[8][9] - 典型违规行为包括:收受贿赂(如专家受贿120余万元)、串通投标、泄露评标秘密、对特定投标人额外加分[5][6] 行业问题根源 - 专家库资源稀缺 细分行业仅20余名专家 实际可参与者更少 导致圈子固定且缺乏监控[1][4] - 招标人专业能力不足且缺乏制约手段 专家自由裁量权过大与权责不对等问题突出[2][10] - 评标费用过低(仅数百元至千元)与权力寻租收益悬殊(贿赂可达数万元)[5][9] 整顿措施与成效 - 国务院2023年5月印发文件 要求加强专家全周期管理、跨地区共享资源及强化入库审查[2] - 推广数字化手段:2024年1-7月远程异地评标4.2万次(同比增27.3%) "双盲"评审5.3万次(同比增32.5%)[11] - 修订废止违反公平竞争政策文件500余件 破除地方保护壁垒[3] - 2024年1-7月工程建设领域民营企业中标36.6万家(同比增11.9%) 中标项目数量占比达76%[3] 改革方向建议 - 推行"评定分离"改革 压缩专家自由裁量权并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10] - 细化量化评审标准 限制主观分弹性空间[10] - 建立专家追责机制(项目后续问题需担责)并动态提高评审费用(按项目投资额调整)[11]
最高法、国家发改委:整治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 依法严惩串通投标及其关联犯罪
快讯· 2025-05-19 03:07
招投标治理 - 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6件串通投标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 [1] - 两部门协同整治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 重点打击非法手段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1] - 典型案例发布旨在依法严惩串通投标犯罪 强化行业竞争秩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