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锦文化

搜索文档
发现纹样之美:丝路南行中的蜀锦浮光
经济观察报· 2025-08-19 03:08
蜀锦历史与工艺发展 - 蜀锦起源于近3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 与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 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早期以多重经丝起花为主 唐代后发展出纬起花技术 [1] - 三星堆遗址青铜器上发现40多组丝绸痕迹 包括绢 绮 编织物等品种 证明当时丝绸工艺已较成熟 能生产丝绸服饰 [4] - 战国时期纹样从几何图案转向写实风格 出现舞人动物锦 对龙对凤彩条几何纹锦等代表作 采用深红 黄 棕三色织造 [5] 汉代织造技术突破 -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四部西汉织机模型 为迄今唯一有出土单位的完整西汉织机模型 运用重力平衡原理 一个旋转踏板控制几十片综 效率超过三国时期马钧的"十二蹑"织机 [9] - 汉代蜀锦纹样融入龙虎 麒麟等瑞兽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吉祥铭文 采用经线提花织造技术 代表汉代纺织最高水平 [10][11]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采用宝蓝 绛红 草绿 明黄和白色五组色经 织出星纹 云纹及孔雀 仙鹤等纹样 反映天人感应观念 [12] 唐宋时期纹样创新 - 唐代窦师纶创"陵阳公样"纹样 融合波斯联珠纹与中国传统纹样 在团窠内对称布局祥禽瑞兽 流行100余年 [19][24] - 蜀江锦经锦大量出口日本 现存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 唐代首开文字织锦先河 织造王羲之《兰亭集序》 [24][25] - 宋代发展灯笼锦 八达晕锦 落花流水锦等新纹样 灯笼锦以金线织灯笼造型 谐音"五谷丰登" [29][30] 元明清技艺演变 - 元代织锦加入金线织造 产生织金锦(纳石失) 结合蜀地金箔技艺优势 [28] - 明清创造百子图 晕繝锦 方方锦等新纹样 采用缎纹组织为地 多彩纬线显花 发展出月华锦 雨丝锦 方方锦"晚清三绝" [36][38] - 方方锦在方格内交替织"寿""囍"字样 尾部连续织"萬"字纹 寓意吉祥连绵 [39] 文化传播与交流 - 蜀锦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外销 汉代"五星出东方"织锦在新疆尼雅遗址出土 证明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12] - 唐代四天王狩猎纹锦传入日本 被圣德太子当作御旗 纹饰融合波斯萨珊王朝联珠纹与中国汉字元素 [20] - 南北朝时期红地绸辫绣新月纹经锦缘边带 采用阿拉伯世界新月纹样 反映伊斯兰文化东进 [16] 产业经济地位 - 三国时期蜀锦成为重要财政收入 诸葛亮称"决敌之资 唯仰锦尔" 当时织造工官达76000余户 [13] - 宋代设立成都府锦院和茶马司锦院 用蜀锦交换战马 与定州缂丝 苏州苏绣并称全国三大工艺名品 [27] - 明代在成都设官办织染局 清末因太平军占领江宁 朝廷将织造府迁至成都 促进蜀锦产业发展 [35]
天府成都:古蜀印记,锦官烟云
经济观察报· 2025-08-18 01:49
古蜀文明与金沙遗址 - 金沙遗址是距今约3200年至2600年前古蜀文明的重要遗址,已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和象牙等珍贵文物数千件,其中金箔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之一 [3] - 太阳神鸟金饰是金沙遗址经典文物,圆形镂空薄片,内层12道齿状光芒象征太阳,外层4只逆时针飞鸟,反映古蜀人对天文历法的认知 [2] - 遗址内发现大型建筑区、宗教祭祀活动区、居址和墓地等功能区,与三星堆共同揭示古蜀文明 [3] 古蜀祭祀文化 - 祭祀仪式在河湖之畔举行,祭司头戴13道弧形齿饰冠冕,身穿中长服饰,佩戴权杖和腕饰,主持沉祭、堆祭和埋祭 [5] - 祭品包括金器、玉器、青铜器、象牙和卜骨,部分撒有朱砂,玉璧象征"天圆地方",用于祭祀苍天 [6] - 黄金面具用于覆盖青铜人头像,作为通神工具和娱神法器,显示崇高地位并祈求神灵庇护 [7] 李冰治水与都江堰 - 李冰设计鱼嘴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枯水期引水灌溉,洪水期分流防洪 [10] - 开凿宝瓶口控制水量流速,建造飞沙堰自动排洪排沙,采用竹笼装石筑堤技术稳固工程 [10] - 治理后成都平原从水灾频发变为"天府之国",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11] 蜀地盐业与纺织业 - 李冰在广都开凿盐井,采用井架、辘轳和吊桶提取卤水,通过大锅煮制生产食盐 [12][13] - 汉代蜀锦织造使用提花机,织工在锦江濯洗使丝绸色泽鲜艳,质地柔顺,成为重要产业 [15][16] - 诸葛亮推行政策鼓励蜀锦生产,使其成为战略物资,远销魏吴两国 [16] 文翁兴学与石室官学 - 文翁创建石室官学教授儒家经典,选拔学生到衙门实习,提供生活费用和徭役减免 [18] - 学校设有医学课程,使用经穴漆人模型讲解经络穴位,促进蜀地文化发展 [19][20] - 该模式提升百姓文化素养,改变社会风气,成为全国地方官学典范 [18][19] 成都历史变迁 - 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草堂,创作《江村》等诗作,反映蜀地田园生活的宁静与从容 [22] - 明末战乱后"湖广填川"移民政策使成都重建,街巷恢复热闹繁荣 [23]